寻访柑仔店 台湾有间清道光年间创立迄今的老杂货店

▲《老杂时代》一书,不只寻访「柑仔店」的人情风土与物产,还纪录着32个杂货头家故事,将勾起许多人熟悉又怀念的生活回忆。(图/远流出版提供)

生活中心/台北报导

苗栗通霄的松盛商行清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创立,推算店史超过一百七十年;新竹马武督的荣兴商店老板开店之余还要送信;南投信义乡的桃源商店,为了方便部落里做农的人,店里也卖起镰刀;嘉义梅山的隆荣商行,竟然与日本时代文学家张文环是邻居……。传统的杂货店简单来说是买卖,不只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能卖,还因地制宜,卖猪卖鱼卖冰卖鱼蛋钓竿。但买卖之外,还有人情,杂货店让人賖帐、借钱应急是常事,不少都还「给人方便」,钱让客人欠着,往小黑板或本子记帐

从幼时生活记忆开始的计划

从回忆起童年时光开始,埋下了林欣谊曾国祥两位六年级生夫妻档开始的全台老杂货店巡礼的种子。幼时买过用塑胶袋装的绿豆冰、惊讶于像万花筒一般的零食柜、还有吹着挤牙膏式的泡泡,那时的杂货店不只是生活的一部份,更是多数人的共同回忆,但在便利超商的崛起后,传统杂货店正一间间消逝中。这被勾起的往日乡愁,促使两人开始走访老杂货店,踏寻它的身世之谜,同时还进行消失的杂货考,并在店主的百样人生中,听闻了岛屿文史的来历,这一路走来的故事,都化成了文字,记录在《老杂时代》一书中。

林欣谊和曾国祥表示,他们的行动从2015年5月开始,两年内足迹遍及北中南东,最北到万里,最南至恒春,走过逾百个乡镇,共访得四十间,最后收录三十二间。不过,一开始的走访计划却也并非一切顺利。记者出身、多年从事采访工作的林欣谊说,店的灵魂是人,但问起老板的人生、开店的缘由,得到的往往是再平常不过的回答,像是其他兄弟在外,只好接手开门做生意等,「少有戏剧性的起头,大多是顺着命运安排的结果。」她自嘲说,若要描绘所谓老板的群像,「这个问题应该是失败的开始吧。」

摆脱挫败情绪,两人回忆有时会带着小孩一起出门。或许正因为带着孩子,在学甲遇见的一位老板就对他们说,「我本来要拒绝你们的,看到小孩跟着进来,才想说你们应该不是诈骗。」甚至还有一次小孩被杂货店的阿嬷请到屋内和她的孙子一起玩,等到两人跟老板聊完,「他已经被喂饱一碗饭,还顺手拎走两台玩具车。」甚至还有在部落国小操场和小学生一起跑步、在太麻里追火车、去南澳海玩沙等等,这些店外采访的体验和对当地风土的观察,才让他们逐渐地在偶遇探询之间,借由问个路,买一瓶饮料,而打开了老板的心房,因此一路捡拾书中头家们的故事与人生风景。

一间老杂货店宛如一坛酿造多年的陈年老酒

虽然寻访老杂货店不是件简单的任务,但却因此而更意外地挖掘出更加醇厚的故事。如石碇磨石坑的老板世代种茶,对制茶专精不亚于开店做生意;公馆出矿坑居然有台湾第一,全世界第二古老的油井,五十年前石油小村万家灯火,繁华似「小香港」;梅山大坪店老板和文学家张文环是亲戚,而他的家族在日本时代经营的是造纸事业;大里咸菜业民国五十年代兴盛时,当地老板说他家的粗盐仓库可屯三千公斤;从嘉义嫁到台南东山的杂货店媳妇嫁得不远,却从闽南文化进入全然不同、祭拜「阿立母」的西拉雅族部落。

这次老杂货店的寻访,不仅在地域上有所谓靠山、临海、农村、市街、部落、眷村的差异,甚至也遍访闽南、客家、外省与原民族群,而透过一段一段的故事累积,也勾勒成一幅宝岛居民生活与成长的地图。问起还有什么有趣的事,两位作者说,「挖到许多藏在民间的宝藏」,比如清代道光年间的地契昭和时代的奖状、二战当南洋兵的日记本国府时期的义胞新村房屋契约……。

采访老杂货店不只是念旧情怀而已,在访问过程中两人观察到,杂货店虽然面临连锁便利商店的崛起而急速锐减,但「崭新的开架式商店,对行动不便、反应慢的老人家来说不一定方便,由老板取物的传统杂货店,反而令老人家安心,就算不买东西,也当去熟人家坐坐喝茶,跟着电视伴唱带一起K歌,消磨时光。」而即使处于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两人探访的店家中,仍有不少都还「给人方便」,让人賖帐。「赚钱与否反倒是其次了。」

不只书中32个生动有戏的头家脸孔交织着笑泪血汗、辉煌与黯然的故事,作者还进行多篇的「杂货考」。包括杂货店的起源、经营的业务,到你我熟悉的杂货店标志「烟酒牌」等等,特色商品一一网罗,不仅让人勾起许多回忆,更是一幅台湾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