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温+高湿」致死门槛 远低于过去认知

极端气候发生频率增加,北半球多处今夏热浪滚滚。图为今年7月中旬黎巴嫩贝鲁特海滨戏水客在艳阳下补水。(美联社)

科学家已经确认人类能够生存的温度和湿度组合的最大极限。不过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高温加高湿致死的门槛比过去的认知明显低上许多。

法新社报导,即使是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如果身处摄氏35度高温、湿度100%的情况下,也只能忍受6个小时就会丧命。

汗水是身体降温的主要工具,但是在湿度过高的情况下,汗水将无法从皮肤上蒸发,最终会导致中暑和器官衰竭而死亡。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喷射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芮孟(Colin Raymond)告诉法新社,超过所谓「湿球温度」(wet bulb temperature)35度临界极限的情况曾经发生过约十几次,主要是在南亚和波斯湾地区。

芮孟领导关于这个主题的一项重要研究。他表示,那些情况没有任何一次持续超过2小时,这意味从未发生过任何与人类生存极限有关的「大规模死亡事件」。

专家表示,并不是极端高温接近这个程度才会致命,而且每个人的耐热临界点都不同,取决于他们的年龄、健康状况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

例如,去年夏季欧洲估有超过6万1000人死于高温,但是欧洲湿度很少达到足以构成危险的湿球温度。

理论上,湿球温度35度便是人体生存的临界值,意味35度干空气与湿度100%,或46度干空气与湿度50%的组合。

为了针对这项极限进行测试,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研究人员对高温舱内健康年轻人的核心温度进行量测。他们发现受测者在湿球温度30.6度时达到「临界环境极限」,这远低于之前认为的35度。

人的核心温度开始升高时的温度和湿度组合称为「临界环境极限」。

研究团队估计,如果受测者身处「临界环境极限」情况下5到7个小时,将会达到「真正危险核心温度」。

欧洲联盟监测机构昨天证实,上个月是有纪录以来最热月份。随着全球气温攀升,科学家警告,危险的湿球事件将会变得更为普遍。

芮孟表示,湿球事件过去40年发生的频率至少翻倍,他认为这类事件增加是人为气候变迁造成的严重危害。

芮孟的研究预测,如果地表均温比工业革命前高出2.5度,那么湿球温度「经常超过」35度的情况未来几十年将会在全球各地数个地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