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皮垂+大小眼 当心重症肌无力

肌无力症患者秀美(右一)与新光医院团队合影。(林周义摄)

市场摊商秀美,自45岁开始,早上10点后就没力气,伴随呼吸不顺、大小眼、大舌头、吞咽难等症状,1年进急诊超过5次,从精神科,看到神经科,确诊重症肌无力,几乎每3年就会大发作1次,得住院甚至插管。为避免急性风暴再次出现,医师鼓励秀美运动,如今的她一周爬山一次,风雨无阻,已超过4年没有发病。

肌无力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台湾神经免疫医学会理事长、新光医院副院长叶建宏指出,多数患者一开始为「眼肌型肌无力」,出现明显的眼皮下垂、大小眼、复视或视力模糊等症状,约5~8成会在2至3年内进展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出现口齿不清、咀嚼无力、吞咽困难、擡头困难及四肢无力,严重则影响呼吸肌肉,造成呼吸困难。

叶建宏说,早期肌无力症致死率高,现在未必是「重症」,但仍是「难症」,症状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即时诊断相对困难,第二难则是疾病带来的生活难,包括失能、失志焦虑及失劳等。

秀美说,有次血压飙高到180mmHg,甚至因精神紧张的缘故,而去精神科就诊,但吃精神疾病的药物却越来越放松,导致肌肉无力加剧,精神科医师告诉她,这个疾病绝对不是心理问题,建议秀美转诊至神经内科,才确诊。

叶建宏表示,约8成肌无力患者透过治疗,可获得相对可接受的生活方式,但若耐受性不佳或容易出现副作用,有5%可能急性恶化,此时,就需要效果更强、副作用更低的治疗选项。过去10年来科技进展,生物制剂就有3类新治疗武器问世,包括标靶药、洗血治疗、补体抑制剂,这3类药物目前在国外已有提供特殊个案给付。

除药物或手术,减少情绪干扰也非常重要,一些患者在疾病改善后,可能因情绪干扰,再次出现急性风暴。以秀美为例,确诊后几乎每3年大发作1次,严重到必须要洗血、插管等,以致3年期限一到,就开始担心何时会突然倒下,就这样历经了4次大发作。

第4次发病后,叶建宏鼓励秀美重拾对运动的热诚,在医师陪同下,秀美开始一周一次的爬山运动,至今逾4年未发病。叶建宏说,要让肌无力症患者从诊断、治疗,到重拾社会角色,甚至挑战不可能的任务,除把握黄金3年积极治疗外,心理支持非常重要,包括家属、资深患者、甚至是心理师的介入,协助调适,才能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