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飞虎情 国军造访美穆迪空军基地

第23战斗机联队的A-10攻击机接受空中加油(摘自美国空军网)

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缅怀中美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中华民国空军于近日获得邀请,派遣代表造访美国空军第23战斗机联队驻防的乔治亚州穆迪空军基地。

造访穆迪空军的国军飞行员表示,这一次他们参加的纯粹是历史性的纪念活动而已,目的就是向陈纳德将军在中国指挥的中华民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美国陆军第10航空军驻华航空特遣队与美国陆军第14航空军的前辈们致敬。

目前以A-10攻击机为主力的第23战斗机联队,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41年8月1日于昆明成立的中华民国空军美籍志愿队,也就是国人所俗称的「飞虎队」。

这张照片是乔无遏将军向23战斗机大队长(左)与第23战斗机联队长解说飞虎队的历史(摘自美国空军官网)

在珍珠港事变爆发后长达半年的时间内,这一支由中美合资的中央飞机制造厂聘用,以美国陆军、海军以及陆战队的退役空地勤人员为主,隶属于中国空军的外籍佣兵飞行部队,因为屡次的在云南、缅甸、泰国、越南与广西的领空取得空战胜利的原因,而大大提升了原本处于低迷状态的盟军士气。

然而,这支原本由罗斯福批准所成立,目的在于阻止日军将战火扩张到东南亚英美殖民地的佣兵部队,却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美国的参战,而不再有存在的需要了。

为了能够让中国战场的空战计划与盟军的全盘大战略相互配合,美军希望将美籍志愿大队下辖的第1、第2与第3中队改编为美国陆军航空军的正规战斗机中队。起初陈纳德将军出于不愿意受到美军约束的考量,拒绝了将志愿队改编为正规军的提案。后来,因考量到唯有回归美军体系才能得到有效后勤补给,陈纳德还是不得不忍痛接受志愿队于1942年7月4日解散的决议。

于是,美军便将1941年12月17日于维吉尼亚洲兰利飞行场成立,只有大队部,而没有任何作战单位的第23战斗机大队派往中国,以接管由志愿队第1、第2与第3中队改编而成的第74、第75与第76三个战斗机。从这个角度来看,第23战斗机大队就是「飞虎队」在历史上的直接传承者。

不过,第23战斗机大队在成军初期,只能够依靠接收自志愿队的三十一架Hawk 81A-2战斧式战斗机与二十架P-40E战斗机苦撑。为了扩充第23战斗机大队的战斗力,陈纳德甚至还将隶属于第51战斗机大队的第16战斗机中队从印度借到了中国,才暂时解决了飞机数量不足的问题。

以第23战斗机大队辖下的四个中队为基础,再加上第11轰炸机中队的十二架B-25C轰炸机,陈纳德得以在驻印度的第10航空军编制下出任驻华航空特遣队司令,负责整个中国战场的空中作战。

换言之,驻华航空特遣队不仅要确保国民政府唯一从海外引进战略物资的通道,即驼峰航线的安全,而且还要在阻止日本陆军航空队针对湖南与广西省几座国军机场展开空袭的同时,还必须要向日军以汉口、广州还有香港为主的补给中心发起空中攻势。

幸运的是,驻华航空特遣队在陈纳德的灵活指挥下,不仅没有遭到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占尽优势的日本陆军航空队所击败,相反的还多次带给了对方迎头痛击。由于美军不愿意大规模派遣地面部队进入中国战场参战的情况下,第23战斗机大队当时也可以被视为美国在支持国民政府方面唯一的有形表现。

为了提升与中华民国的关系,罗斯福总统于1943年3月批准了陈纳德将驻华航空特遣队扩编为独立的第14航空军计划。那一年的7月,第23战斗机大队击败了日本陆军航空队目的在于摧毁驻华美航空部队的夏季空中攻势,夺回了整个中国战场的制空权。

11月26日,第23战斗机大队派出了第76战斗机中队的P-51B野马式战斗机与449战斗机中队的P-38G闪电式战斗机,掩护第11轰炸机中队以及中美空军混合团第1大队的B-25轰炸机,空袭了日本海军航空队位于台湾新竹的飞行基地。

在接下来日本人于1944年发起的「一号作战」攻势中,第23战斗机大队的飞行员除了驾驶着P-40与P-51等战斗机,努力的对进攻长沙与衡阳的日军展开炸射之外,还向守军空投包括粮食、子弹甚至于迫击砲等作战物资。

进入1945年以后,包括第74战斗机中队、第75战斗机中队、第76战斗机中队与第118战术侦察中队在那的四个第23战斗机大队辖下的作战单位,都已经全面换装P-51野马式战斗机了。于是,在缺乏足够轰炸机数量的情况下,陈纳德开始命令第23战斗机大队,以P-51对南京与上海等沦陷区重要城镇内的日军目标展开远程空袭任务。

这些P-51战斗机出现于占领区上空的画面,看在受到日军统治长达七年以上的上海与南京地区民众眼中毫无疑问的预示着日本战败投降之日即将到来,国民政府的威信也因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见,第23战斗机大队在中国战场上的奋战,是中华民国能够走过抗战末期那段最艰苦岁月的一大关键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23战斗机大队离开了中国。做为一支纯美军的作战单位,第23战斗机大队虽然算是「飞虎队」的嫡系单位,但是却因为与中华民国空军不存在直接隶属的关系,该单位在台湾的知名度,远远不如1943年10月成立的中美空军混合团。

值得一提的是,陈纳德在成立中美空军混合团以前,为了测试中国空军的飞行员能否适应美式的指挥与作战制度,还真的曾经从国军中挑了十二名空军官校第12期毕业的飞行员进入第23战斗机大队投入战斗。目前旅居香港的陈炳靖先生,就是参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加入第23战斗机大队的十二名中国飞行员中,唯一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

第23战斗机大队于1945年12月撤回美国本土后,于隔年1月从美国陆军航空军的编制中消失。直到1946年10月,第23战斗机大队才又因为冷战局势的需要而又在关岛恢复了编制。这段时间,随着美国陆军航空军脱离陆军体系独立,装备P-47N雷霆式战斗机的第23战斗机大队也成为了美国空军的一份子。

1948年8月10日,第23战斗机大队又被纳入了第23战斗机联队的编制之下。历经了冷战、伊拉克、巴尔干以及阿富汗等不同历史阶段赋予的任务后,装备A-10攻击机的第23战斗机联队于2006年9月正式进驻位于乔治亚州的穆迪空军基地。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参加过抗战的第23战斗机大队老兵,都是直接参加飞虎协会或者第14航空军协会等退伍军人举办的年会活动。然而,随着越来越多老兵离开人士,这些民间组织陆续宣告停止运作,相关的年会活动也就只能够由做为「飞虎队」直系传人的第23战斗机联队直接承办。

不过,对于目前服役于第23战斗机联队,没有亲身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年轻小伙子而言,如何将战时中美两国军民并肩作战的精神融入这些活动中,一直都是伤透脑子的事情。

直到2011年11月11日,第23战斗机联队长威廉.汤普逊(William Thompson),邀请旅居亚特兰大的中美空军混合团第5大队第29中队分队长乔无遏将军参加于佛罗里达州麦克戴尔空军基地(MacDill Air Force Base)举行的年会后,这个情况才有所改变。

由于第23战斗机大队在抗战末期,派遣了第75战斗机中队进入湖南芷江机场与第5大队并肩作战的原因,乔无遏将军也称得上算是第23战斗机大队历史的见证人。甚至有好几次,乔无遏将军还以分队长的身份亲自率领第29中队与第75中队的P-40与P-51战斗机对日军的目标实施联合炸射任务。

透过乔无遏将军的牵线,中华民国空军某中校于那一年随行进入麦克戴尔空军基地参加飞虎年会,以延续两国飞行员的战时情谊。那一次的年会,该中校还成为了中华民国空军少数坐进了A-10攻击机驾驶舱的现役军人。虽然乔无遏将军已经于2013年7月去世,然而中华民国空军与第23战斗机联队的年度交流传统,却也因此保留了下来。

在目前台湾与美国不存在正式外交关系的情况下,这段延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光荣历史传统,似乎也成为了中华民国空军与美军持续保持交流的重要资产,甚至于我国发展「军事柔性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抗日战争的历史在维护台湾的国防安全与台海局势稳定的过程中,也能够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