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交大团队到兴隆国小打造自然建筑 推动环境教育

阳明交大师生团队携手台东兴隆国小,团队历时9天打造自然建筑「生‧生」,融入校园生态。(蔡旻妤摄)

阳明交大师生团队携手台东兴隆国小,团队历时9天打造自然建筑「生‧生」,融入校园生态。(蔡旻妤摄)

阳明交大师生团队携手台东兴隆国小,团队历时9天打造自然建筑「生‧生」,融入校园生态。(蔡旻妤摄)

位于台东县东河乡阿美族部落的兴隆国小积极推动环境教育及食农课程,因缺乏实践空间,趁着暑假期间,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东南亚国际志工团携手兴隆国小,合力打造自然建筑,串联水资源循环、植物生态。兴隆国小校长林克铭表示,除提供学生休憩空间,也让师生进一步认识族群文化及环境永续理念。

由阳明交大师生团队14名学生历时9天打造自然建筑「生‧生」,以木结构为主,球体造型宛如蕴含生命的种子,伫立在兴隆国小树林区中,融入校园生态。

建筑外墙上层环绕着以木材、树皮、干草、黏土、芦苇制成打造的木箱,团队指出,这是吸引各种昆虫入住的「昆虫旅馆」,下层则是栽种阿美族传统野菜的植物箱,运用空间内的水资源循环系统,搜集雨水加以灌溉。

清大学生杨天玉说明,雨水沿建筑上方的雨淋板流进天沟,再经水管汇集至空间内的4个雨扑满,打开水阀让雨水进到蓄水槽后,就可经由吸水棉条将雨水引入植物箱供给水分。

植物箱中种植刺葱、小山苏、小毛蕨、鱼腥草、过沟菜蕨等阿美族传统食用野菜,另设置空木箱,供师生放置采集来的自然教育素材。因校内有不少阿美族学生,阿美族对于野菜食用部位及摘采时间相当熟稔,自然建筑除了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循环利用,也可运用昆虫旅馆及植物箱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并透过种植野菜了解传统饮食文化。

林克铭表示,建物命名为「生‧生」,有生命、生长、生活意涵,与学校推动的永续循环校园契合。未来将办理增能研习,协助教师能妥善运用在教学上,也期待成为孩子的游憩空间,在校园生活中探索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