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万物在我:梁恒作品展”

“万物在我:梁恒作品展”正在宝龙美术馆8号厅展出。

首先感谢梁恒先生的邀请,同时也感谢两位学术主持!我与梁恒先生相识多年,最初认识他时,他还是一位美术馆的管理者,但近几年他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已经完全回归到艺术家了。2022年疫情期间,梁恒和王小松在温州做了一次双个展,我为他撰写了一篇短文,对其创作做了一番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今天再看梁恒先生在宝龙美术馆的个展,还是很有感触。刚才洪亮兄说到梁恒作品的视角很“85”,我颇有同感。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在当代艺术界,这种感觉已经逐渐丢失了。我们知道,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就越来越平面、越来越直白了,往往是直接呈现问题,这当然也没什么错。但问题在于,那些具有深度的挖掘和探索,却在这个过程中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今天看到梁恒先生的作品,他在我们这个平面化的时代反其道而行,有一种异军突起之感,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研究个案。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具体到梁恒的作品,我觉得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他从事美术馆工作多年,接触过国内外许多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因此,他的眼界很开阔,其作品不单纯只是一个艺术家的直抒胸臆,而是吸收了许多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将其转换和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因此,梁恒的作品有两个维度可以深入分析:一是他将这种开阔的眼界落实到作品之中,形成的艺术特点。他的作品之所以材质感很强,就是因为他尝试过多种媒介形式,在扬长避短之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第二个维度就是梁恒的作品中,其直抒胸臆的部分。

虽然他的创作不完全是直抒胸臆,但是他回归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直抒胸臆的方式。否则,梁恒作为一个美术馆人,在美术馆领域如鱼得水,没必要转成艺术家。他之所以回归于艺术创作,就是希望表达自己的生命感受,表现自己的生存处境。所以,他有个系列作品,名为“归隐自述”。很显然,这个系列作品的观念,就是为了逃离社会身份,而回归真实自我的生命状态。

归隐自述系列15 复合板丙烯 244cm×122cm 2024

归隐自述系列16 复合板丙烯 244cm×122cm 2024

归隐自述系列17 复合板丙烯 244cm×122cm 2024

刚才洪亮也说了梁恒的作品隐喻性很强,我想具体说一下他的作品中,两个最主要的隐喻:第一个就是他对石头和山体的迷恋。我曾经走访过梁恒先生的家乡河北蔚县,那里是太行山余脉的一个山城,还有一座常年积雪的小五台山,就是这种家乡记忆被梁恒转换成了一种个体表达,同时也升华成了一种文化记忆。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在梁恒的作品中体现岀来,就是把自然人格化,同时又把人自然化,这两点在梁恒的作品里都有充分表述。

绽放系列7 复合板丙烯 102cm×122cm 2021

首先,他把山作为一种隐喻,隐喻某种顽强的精神性。山石所承载的正是梁恒内在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成长经历,及其人文追求等都有关系。另一方面,刚才又题到“智者乐水”这个概念。梁恒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水性颜料,不像八九十年代的一些艺术家那样沉重,往往是用厚重的颜料堆积出大山。反观梁恒的作品,同样是表达山石,但他采用了渗透性很强的水性材料,将山体树石进行特殊处理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由于梁恒执着于某些材料探索,使他的作品既区别于传统水墨,又迥异于现代油画,而具有很强的当代质感。

绽放系列1 复合板丙烯 102cm×122cm 2022

所以,我结合梁恒的作品,总结出了三点:第一点是他把个人的情怀、感受和想要表达的东西,与他所触及到的当下现状进行了有机结合;第二点是他把个人经历与自身文化经验进行了有效链接,这两点在他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最后一点就是他作品中的整体隐喻,所承载的一种文化担当和使命。如果说之前梁恒作为一个美术馆人在担当某种文化使命的话,那么他现在则是成功转型成艺术家,用作品在担当这种文化使命。

——杨卫(中国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批评家、策展人)

艺术家梁恒

生于1963年,祖籍河北蔚县。1988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同年工作分配至广州市社科院。1989年至1995年受聘为广州美术馆策展人,1996年后设个人工作室独立策展兼艺术创作。2009年至2019年受聘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2012年至2018年受聘为温州昊美术馆馆长,2019年入住温州永嘉书院设个人工作室,专注于艺术创作至今。三十多年来共策划主持百余个展览项目。现生活工作于广州、上海和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