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片源遭窃传到中国,我真不知道,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2020年2月的柏林电影节,这部电影就已经首映了,疫情后电影推迟到了2020年9月24日在德国上映

原以为疫情很快便能过去,没想到第二波疫情再度袭来,人们待在家里...电影票房反响平平,于是转到了流媒体平台网播。

随后,黑客破解流媒体平台的加密形式,电影资源被盗窃转成了“盗版生肉”,一根网线传到了中国,国内的字幕组连夜加班...

要不是这电影的片源遭窃传到中国,我真不知道,电影还可以这样拍,但更令人惊讶的是,电影开头的字幕告诉我: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波斯语课》

故事线:「速成的波斯语」

希特勒上台之后,民粹主义盛行,日耳曼民族中心主义抬头

被暴力的压迫下,一辆又一辆的卡车将犹太人运输去野外的郊区,

他们被德国人无差别屠杀,被德国人送去了集中营成为了试验品,成为了德国人的奴役

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是当冰冷的枪口对准你的身后,面临着随时的死亡,人会抓住一切求生的可能。

在这场无差别的屠杀中。

男主“雷扎”冒出自己是波斯人,而不是犹太人,歇斯底里地跪求着德国人能放他一马。

德国人饶了他一命,但不是德国人大发慈悲,也不是因为他是“波斯人”,而是需要他,有个德国的后勤军官正需要一个波斯人去教他波斯语。

命虽然保住了,但他对波斯语一无所知,明天又该如何活下来

在死亡的威胁和未知的恐惧中

吉勒斯不得不凭空编造出一门“波斯语”,反正德国军官也不懂波斯语

胡编乱造虽然容易,但是一旦单词内容多起来了,总有记错和糊涂的时候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军官丢给他一件差事。

书写那些被关押进集中营的人员名单,吉勒斯闹到一灵光,把名单改成单词不就可以了吗?

于是,雷扎开始用集中营的被关押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语言的词根

凭空创造了2840个波斯语的单词

在学习的过程中,德国军官逐渐对雷扎有了依赖,他开始处处庇护雷扎

雷扎并没有因得到了“特权”而享受这场惬意,在经历无数次危机,折磨,打压后,吉勒斯对自己的生活重新有了新的审视

那些被划去的名字是永远回不来的人

他把眼光从自己转到了在集中营受难的同胞身上

他不再单纯地依靠名单上人名的词根造词,而是根据他所见到的每一个眼前的形象造词:

饥饿,祖辈,希望,理解,希望,爱心...

最终在纳粹战败前,军官放走了雷扎,军官自己也奔向机场

为了不暴露自己是德国人的身份,他说着学会的2840个蹩脚的“波斯语”单词过安检

但是给他安检的是正是波斯的陆军

他逃跑失败了,他至始至终记住的不是波斯语,而是2840个集中营死去犹太人的名字

不是单词的事:「名字的意义」

电影的故事线并不复杂,作为一部反战电影,电影想说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德国军官记住2840个“假波斯语单词”的幽默故事。

它指向的是和语言有关的“名字的意义”

战争中,士兵的随身带着自己的识别证,有的脖子上挂着身份牌的狗牌

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当他们在战争中牺牲,能有人帮他们收尸,知道这具尸体该运向如何,墓碑该的是谁的名字。

这就是“名字的意义”也是「指称意义」

什么是「指称的意义」的呢?

是人们对一个物体的概念有了具体的称呼和名字,桌子为什么叫桌子,是因为它“指称的名字”就叫桌子。

人类在进行指称之前,和其他的哺乳类动物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非就是以大脑和感官来处理感知和直觉

正是“指称”的出现,人们才能激活“语义”,处理“狭小的信息”,建立认识。

我这里说的有点绕口来:正是因为人们有了名字,才有了活着的意义。

知道这些,我们才理解,为什么导演要用2840个集中营犹太人作为“波斯语”的单词,因为在这些单词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战争却残酷地剥夺着一切,在集中营被无差别屠杀的难民,被遗忘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们大多数人死的时候,甚至连骨头也没剩下。

留下来的遗物上的名字,是他们唯一在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证据。

仔细看这张图

人的一生会死两次,

一次是停止呼吸的时候,一次是最后一个认识你的人也离开了人世。人们害怕死亡,但更害怕的是死亡带来的遗忘

害怕是离开后,没有人记得,害怕的是,我们仿佛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

2840个名字,2840个人,是曾经活着的人留下的唯一证据。

真正的反战只存在真理的射程。

在这部电影里边有个很悖常理的设计:我们故事的男主在没有透露自己的真正名字。

在整部电影里边,他所用的一直都是同辆车上一个真波斯人“雷扎”的名字。

这种设定,通常象征的是:男主带着这个叫“雷扎”人的希望活下去。

但是在《波斯语课》里边却不一样

活下去的代价是残忍的,是用鲜血作为代价的。

男主是唯一记住这2840个人名字的人,他用这2840个人创造了一门假的语言,

但有一个有波斯血统的英国飞行员被送进了集中营

就在男主即将揭穿面具时,集中营的另一个人杀了英国飞行员,并主动站了出来,倒在了纳粹的枪口下。

英国飞行员死后,死无对证,假的也变成了真的。用血换来的铭记,残忍吗?是挺残忍的

可,这就是战争,战争摧毁了人性。

那个开枪的士兵,他也有着自己心爱的女人。

那个要学波斯语的德国军官科赫,年幼丧母,父亲也是残疾,从小跟着哥哥生活,

他在参军前是一家餐厅的主厨,参军后他做了党卫军的后勤部军官

后勤部军官虽然是个官,但是哪里会有地位。

科赫要找波斯人,士兵们可以质疑他的行为,觉得他这是怪癖,是他的男宠。

聚餐上,比科赫大一级的军官问他,为什么总是要和穆斯林混在一起,为什么要哥哥不爱国不响应参军,还跑了...

科赫是个军官,但是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军官。

这个被边缘化的军官性情温和,没杀过人,想去伊朗找哥哥,开家餐馆,仅此而已...

似乎觉得这个德国军官也很无辜啊

他跟那个开枪的士兵,跟那个运输犹太人的司机,开启毒室按钮的士兵,似乎都不过是战争机器下的零件,他们是罪人,但他们也是受害者....

可如果这部电影真的这么拍下去才是真的毁了,要是按照这个逻辑拍下去就变成了一部典型的战争宣传片。

战争宣传片常见的处理方式:丑化那些发动战争和策划阴谋的头目,挖掘所谓深层的人性,歌颂战争的宏大宏伟,执着于“渲染战争的残酷”

战争宣传片会把战争塑造成光荣而浪漫的远征。

反战片的处理方式是:追问战争的爆发缘起,战争谁是正义谁是不正义的,人们要怎么样才能避免战争。

说到底是,真正的反战片,就是在追问战争的正义和公平性,就是在追问战争的缘起,世界上没有100%的反战片

反战与真理只存在使命必达的东风快递中。

雪崩时,没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于是,导演撕破了科赫那群无辜人的面具,科赫是没有杀过人,但是他喂饱了那些杀人犯。

他是他们的帮凶。

他和那些嗜杀的党卫军一线军官没什么区别,

只不过那些人杀的是人,他泯灭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精神的内心

他可以随意地开掉暗恋自己的助理,只不过是为了让雷扎教他波斯语,满足他内心的欲望

他一次又一次地庇护雷扎,那是因为雷扎不是犹太人

他为什么要救雷扎,那是因为:“我说过会保你一命,我可不想输掉我们俩之间的赌约。”

是科赫的自负和傲慢救了雷扎,而不是因为温暖和友情。

他们之间没有友谊。当科赫发现雷扎欺骗他的时候,他挥起了拳头,把他跑到采石场,还专门跑个人过去折磨他

他骨子里的优越感从未离开,他发自内心的反感犹太人,他认为犹太人不过是猪狗的杂皮

在学“波斯语”的时候,

他说到自己爱文学,爱诗,爱艺术,想用这些单词写一首诗,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些他称之为优美的单词,是他所轻蔑的那一个个又一个个生命的名字

是那些在他管辖的集中营中所消失的那些犹太人的名字

讽刺吗?挺讽刺的。

雪崩的时候,没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人们当然可以为雪花融化感叹,只是那些被埋在雪花下的人,却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