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学生一杯水 老师要有一桶水”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长流水,长流水就要不断持续学习”“教师如果没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好好学习,这样的要求是苍白的,没有说服力的”“通过这研修,我感到压力增大了,我觉得要学的东西很多,不能因为自己是新老师而原谅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对学生来说教育只有一次”。
近日,在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一二一校区(以下简称“云大附中”)举行的2020—2021学年上学期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结业仪式上,16名来自云南9个地州市的中小学教师分享了各自研修的收获和感悟。
为培养扎根基层的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14年,《云南省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暂行)》出台。根据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教育厅的安排,从2015年开始,云大附中(含云大附小)每年接收10余名基层中小学教师前来研修。截至目前,两所学校已为云南各地州培养基层教师104名。
建立于1927年的云大附中,历史悠久,是云南第一所民办一级一等完全中学,初中教育连续32年保持昆明市中考第一的水平,之后创办的高中教育也名列昆明市优质高中教育前茅。
“作为云南省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人才培养工程,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是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云大附中校长刘卫华说。
为此,云大附中成立了基层人才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每年提前与要来研修的教师联系,了解每个人的情况,针对性地为研修教师定制培养计划;从云大附中和云大附小遴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组成指导教师队伍,对研修教师进行“传、帮、带”。此外,为提升研修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校还为他们开设了14次讲座。云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李学文的《杜威兴趣教育思想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师中反响热烈,他们就杜威教育思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反思,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形成了论文。
临沧市云县晓街中学教师许字颖的指导教师是初三语文教师张丽园。她发现,有20多年教龄的张丽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都十分认真负责。尤其是张丽园的班主任管理工作,给许字颖很大启发。“她重视对班干部的培养,既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又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许字颖说,张丽园指导和帮助班委会,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把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使得班干部成为班主任的好帮手,并以身作则带动其他同学,促进了班级的管理。
在跟随初二英语教师冯浩晴的教学学习中,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金墩初级中学教师陈静意识到,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指导学生学习和教师调整教学方法起到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作业量越大学习效果就更好。如果作业量太大或作业内容不适合学生水平,会使一些学生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为应付老师而抄同学的作业。
陈静看到,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云大附中认真为学生筛选作业材料,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地布置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对作业中的问题分类总结,进行讲评,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如果老师长期不认真批改学生作业的话,学生得不到有效反馈,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敷衍了事。”陈静说。
让前来研修的老师们印象深刻的是,在校园里,他们时刻能听到学生对老师和同学说“谢谢”。在大理州云龙县新星完全小学教师李旋慧看来,学生的教养和感恩之心,来自教师对他们的肯定。在听课中,李旋慧观察到老师们从不会否定学生的回答,只要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不管回答得对不对,老师都是给以肯定的眼神。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勇气。
昭通市鲁甸县江底中学教师孔璐也有同感。“通过参加研修,我明白了云南这一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孔璐说,他们学校的留守青少年较多,这更需要教师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课上是师生,课后是朋友,师生关系和谐,才更有助于提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