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警惕产业扶贫“扶富不扶贫”

河南某个靠发展乡村旅游脱贫的典型村,村支书透露,能够吃上“旅游饭”的农民,没有一家是贫困户

产业扶贫“只见项目不见贫困户”并不鲜见,甚至有扶贫项目资金部分不法企业以扶贫的名义变相套取:某老板亲友组建合作社养娃娃鱼,套取国家扶贫资金400万元

各地贫困村搞产业扶贫,普遍采取引进工商资本、鼓励回乡创业方式发展产业。这为农村带来了资本、人才技术,但一些“老板”成为农村新一轮“扶贫主力军”,值得关注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甘泉)近日,记者在中西部调研时发现,基层在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时容易出现一些扭曲走样的现象。比如,一些地方将产业扶贫简单等同于产业发展,忽视了扶贫目标本身。基层干部推荐记者参观的一些产业扶贫项目“看起来很美”,但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些项目仅仅是“扶”了老板,与真正的贫困户关系并不大。

记者在河南某贫困县一个靠发展乡村旅游脱贫的典型村采访时得知,短短三年时间内,该村发展了10多家农家乐,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在村部附近,路面整洁,山青水美,与翻建的农家乐相映成景。这个行政村中心区的面貌,因为发展旅游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然而,在记者随机寻访贫困户的过程中,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有一家贫困户,距离村部有10多分钟车程。记者绕行到村部后的山路上,看到的是普通山区农村的冷清、破败景象。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个村在册的29户贫困户中,有22户是鳏寡孤独、痴呆傻残,有7户是因病因学等缺少劳动力家庭。“他们大都住在更深的山、更偏的坳里。”

其中较典型的一个贫困家庭,只有一个40多岁的农妇在家。她常年患病,双腿肿胀,劳动能力非常有限。她的丈夫5年前因车祸去世,留下建新房后至今未能还完的几万元债务。她的女儿已嫁到外地,上初中的儿子则靠各种救助维持学业。她说,村里旅游这两年红火起来了,但自己并没有受益——她家里缺少劳力,养土鸡山羊都不现实;再加上住得离村部远,流转土地给别人搞观赏采摘,也没人要。

村支部书记坦诚告诉记者:“说实话,吃上 旅游饭 的农民,没有一家是贫困户。”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搞乡村旅游平均一家要花近20万元搞室内装修、环境改造,“贫困户一没本钱,二没有劳力,三是房子破旧、装修难度大”。“发展乡村旅游虽然好,但是非要 包装 成扶贫项目就说不过去了。”村支书说。

在一些地方,产业扶贫“只见项目不见贫困户”并不鲜见,甚至扶贫项目资金被部分不法企业以扶贫的名义变相套取。国家审计署对西部一贫困县2010年至2012年年度扶贫资金审计时,就发现了类似问题。其中一则案例为,做煤炭生意的小老板莫某申请400万元的娃娃鱼养殖项目,先后套取国家扶贫资金400万元。为成功申报该扶贫项目,莫某成立了5人组成的“国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其他4人为他的妻子、父母和侄儿。除其侄儿以外,其余4人均非贫困人口

产业扶贫是深化扶贫攻坚的重要载体,也是地区造血脱贫的根本之策。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寄予厚望,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提出,“财政扶贫资金70%要用于产业”。例如在河南也提出,目前全省430万农村人口中200万将依托产业扶贫摆脱贫困。另一方面,贫困户也寄予厚望,增加产业经营性收入的愿望迫切,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高。

产业扶贫项目能否实现精准帮扶,选择哪种类型的模式很重要。是直接帮扶模式还是托管模式、代种代养模式,是股份帮扶还是资产收益帮扶等,都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例如当前不少地区实施的光伏扶贫,尤其是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在贫困户房前屋后装上太阳能电站,农户做好日常维护,每年可以给贫困户增加两三千元稳定收益,贫困户能真正参与进来,即使缺少劳动力也能分享收益,受到欢迎。

另一方面,产业扶贫要重视基层组织作用。各地贫困村搞产业扶贫,普遍采取引进工商资本、鼓励回乡创业等方式发展产业。这为农村带来急需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对贫困村而言本是好事;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基层组织滋生“等靠要”思想,一些“老板”成了农村新一轮“扶贫主力军”,而村级组织普遍缺位

在农村扶贫攻坚,不能总指望老板都是慈善家,关键要靠基层党组织。这一轮产业扶贫,要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尤其是鼓励发展能带来集体收入的合作经济,将激发村级组织积极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如果村里发展一个产业,能让村集体有几十万元收入,脱贫自然也不是问题。

此外,财政部门在加强对各地监管职责落实情况的追踪问效的同时,要有一套更加健全透明的监督机制。对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安排和使用要尽可能详尽公开:如资金来源、资金规模、实施地点、建设内容、实施期限、预期目标、项目实施结果、实施单位及责任人、举报电话等。监管部门要善于利用好乡镇财政、村基层组织就地就近监管优势,让扶贫对象成为维护自己权益、监督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

(原标题:要警惕产业扶贫“扶富不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