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秦俑剑 让「秦王负剑斩荆轲」千古之谜有新解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对于荆轲刺秦王这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描绘生动,但是后代不解:当时秦王身上的佩剑到底有多长,为什么秦王在紧急时刻无法拔剑,只能绕着柱子和荆轲绕圈圈?「负剑」又是甚么样的动作,能够立马把窘境逆转?这把宝剑有多锋利,秦王能一挥就把荆轲左腿削断?这些千百年的疑问,随着大陆西安秦俑一号坑出土的一把秦剑,有了新的解释。

长期关注并且曾亲身走访秦俑考古现场的作家岳南,在《复活的军团》一书中提到,「从一号坑出土的青铜剑,尽管不能判断是否秦王政当年斩荆轲之剑,但可以由此判断他所佩宝剑的长度,不下91.3厘米(公分),以秦王政好大喜功的性格看,他的剑可能比出土的青铜剑更长,甚至达到120厘米(公分)。」

岳南分析,一把超过1公尺长的剑,既长又重,如果秦王政将这把剑旋在腰间,「当身体急剧运动时,势必造成大幅度摆动。随着秦王政身体不断的前倾,配剑就势前移,直至胸前。」岳南认为,仅管秦王政身高臂长,悬在胸前超过1公尺的重剑,的确很难迅速脱鞘而出。

另外,对于侍从大喊「王负剑」,而后秦王才如大梦初醒般依言「负剑」,拔出宝剑反制荆轲。有部分史学家认为,「负剑」是把剑移到背后反手拔出,但岳南认为,「负」应是今日的「扶」,只要秦王政扶住并抓好剑鞘,把剑恢复到原来腰间的位置,就可以迅速无碍拔出。

至于当场就把荆轲「断其左股」的剑到底有多锋利?虽然当年秦王佩剑已不可考,但岳南以秦俑出土的青铜剑为例,「一号坑青铜剑出土后,考古人员张占民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先在桌上放一叠纸,然后轻轻将剑从纸上划过,结果一次居然可以划透19张纸,其刃之锋利可想而知。」

岳南书中还提到,经过科学鉴定后,发现这把青铜剑由铜、铅、锡3种金属构成,3种金属的比例得当,才能达到「削铁如泥、断石如粉」的兵器极致境界,也为当时工艺技术之精致,留下最狂证据。

更多来自秦俑的惊奇传说,都在「秦.俑──秦文化与兵马俑特展」中精彩呈现。为回应中南部殷切期盼观展的民众,主办单位自9月15日至12月18日,将展览移师至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继续展出。该展除了跨时空完整呈现秦代起源到灭亡,乃至对后世的影响外,同时也跨陕西、甘肃两省,历时3年策画、沟通,让此次特展既具学术研究的价值,又不失可看性,并区分为「秦与周戎」、「东进称霸」、「变法革新」、「秦始皇帝」及「汉承秦制」等5大展区,揭开更多2千年前秦人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