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博物馆迎来游客回归

新华社记者叶心李洁

5月18日,人们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卡皮托林博物馆外休息。 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随着意大利新冠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宽松,意大利大部分地区的博物馆和文化场所重新开放,而素有“露天博物馆”之称的罗马也迎来游客回归。

当天上午,新华社记者在位于罗马市区的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看到,虽是工作日展馆内却有不少参观者,售票处也不乏排队等候人群。游客中既有成群结伴年轻人,也有一些老年人,踱步欣赏着展出的艺术品

前来参观的游客米尔塔告诉记者,再次回到这里的感觉很奇妙。“就我个人而言,经过一年的间隔再次来到博物馆,我既感到陌生,又感觉好像从没离开过。”从事艺术行业的她表示,虽然疫情期间一直在以其他方式接触艺术,“但都比不上实实在在地站在艺术品面前”。

5月18日,一名工作人员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卡皮托林博物馆内值班。 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疫情封锁给各大博物馆带来极大考验,游客回归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对此,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艺术总监侯瀚如告诉记者,与其将疫情看作一个“生存考验”,不如把它当作一次积极创新的机遇

实验精神是我们展馆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因此面对新形势,我们也在不断尝试新的行事方法。疫情闭馆期间,我们鼓励策展团队和工作人员将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带到线上,举办线上展览、讲座藏品讲解等,并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对话网络。”他说。

“我们从未与世界有这么广泛的联系。通过线上活动社交媒体,我们获得了超过1500万名线上游客。这是我们通往世界的一次机遇。”侯瀚如说。

这是5月18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卡皮托林博物馆拍摄的一处展厅。 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据他介绍,去年6月,为庆祝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线上马拉松”对话活动,邀请了约50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建筑师评论家等参与线上讨论。“我们在线上成功举办了这次活动,这种形式甚至更富成效,内容也更加密集。”侯瀚如说。

但他也表示,网络无法替代现实生活。艺术感知仅通过屏幕来传递是不够的,人们需要当面切实地感受。他一方面希望游客能尽快回归,同时也表示博物馆会利用这段时间做好准备,包括对展馆硬件环境进行改善、加强对展品的保护等,同时对后疫情时代当代艺术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创新思考和探讨。

5月18日,人们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卡皮托林博物馆参观。 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当天,在罗马市中心博尔盖塞博物馆门口,刚参观完博物馆的路易莎告诉记者,她这次的参观体验与以前不同,有入场体温检测、保持安全距离和相对减少的参观人数等。“但这一切对我来说都不重要。”路易莎说,“博尔盖塞博物馆是我最喜欢的博物馆之一,我曾在学校集体参观中来过这里。经历过疫情冲击后做一些让生活回归正常的事情感觉非常好,再次走进这里我激动得快哭了。”

这是5月18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卡皮托林博物馆拍摄的一处展厅。 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40岁的安东尼奥是一名银行职员,新冠疫情以来他每周只有一天去办公室工作,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帝国广场是他每次上班的必经之地。他告诉记者,能够走出家门欣赏他所在城市的历史古迹,有助于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意大利当前面临的挑战

“我们对疫情带来的一切变化很容易感到沮丧,但当我们走出家门看到这些历经数千年风霜洗礼的古迹,我们能深刻体会到,罗马曾经遭遇瘟疫、自然灾害和战争,但这个城市仍然屹立于此,而我们也将战胜这次疫情。”安东尼奥说。

5月18日,一名男子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卡皮托林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