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全职司机卡位 滴滴「顺风车变质」3个月爆2命案

▲有车主指出,滴滴原本承诺不抽成,到现在每单抽成10%。(图/CFP/同下)

记者杨子萱/综合报导

滴滴顺风车三个月内连出两件命案,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单位约谈滴滴公司,其业务也被搬上台面检视。有车主指出,现在顺风车根本就「不顺风」,有许多全职司机加入,让整个环境变得更复杂,但网路出行平台法律监管手段却没有与时跟进。

像滴滴这种共享经济模式运营概念,初衷是为了利用闲散社会资源车辆,让车主可以在上下班、有计划的出行时顺便载其他人,但现在却变成很多专职车主来抢占这块大饼

照理来说,顺风车为的是让车主和乘客能通过拼车,一起分摊成本,像是北京上海对合乘车辆每日最高派单数量规定是2次,但滴滴顺风车之前的每日上线却是15次,更容易吸引全职司机加入,反而违背了顺风车原本的公益定位

有陆媒实测「滴滴出行」app发现,滴滴新增的新版紧急求助功能并没有110报警功能,只有120急救服务标志,点开后还有显示一系列的套餐购买服务。相关人士指出,一键式报警的功能并不难实现,而且能将资讯同步传送给警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紧急问题

滴滴26日公布了一组数据,在顺风车上线的三年多时间里,滴滴服务了十多亿次出行,算下来平均一天就有90万单,数量非常惊人。

大陆目前的市场对「共享经济」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滴滴在收购快的打车、合并Uber中国业务后,基本上已经取得市场的垄断地位估值膨胀到560亿美元左右,但却在三个月内发生两件命案,让人质疑顺风车的安全性,到底是技术水平不够,还是当局做得不够。

像这样的网路平台还有很多问题案例,像是外卖的黑厨房问题、电商平台的假货泛滥、共享单车投放导致单车坟场的出现、移动支付引发的安全风险等。这些新兴技术衍生的新模式、新业态都为监管部门带来了更广泛的挑战,也应及时对监管模式和规则设定进行调整更新,以消化新的社会风险。

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当共享模式遇上海量用户,在有限的管理半径和手段之下,共享经济最底层设计概念,又是否能够撑住强烈的监管需求?

像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却缺乏完善的安全规范,包括对于车主的审查、日常管控和巡视等,如何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用户的利益和安全,是网路平台需要背负的责任义务。网路虽然催生了技术的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但这并不意味资本思维就能凌驾在公共利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