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41星发射成功 刷新大陆一箭多星最高纪录
长二丁一箭41星发射圆满成功,刷新大陆一箭多星最高纪录。(中国航太科技集团)
长二丁一箭41星发射圆满成功,刷新大陆一箭多星最高纪录。(中国航太科技集团)
微信公众号「中国航太科技集团」消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15日13时30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等41颗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刷新了中国大陆一箭多星最高纪录。
此次发射使用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两级运载火箭,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3吨,具备发射不同轨道要求单星、多星的能力。
本次发射的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等41颗卫星由航太科技集团所属长城公司作为总承包商提供发射服务。长二丁火箭研制队伍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透过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间内合理布局、选用最优分离方案等,确保41颗卫星安全、准确入轨。
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76次发射。
中国航太科技集团指出,2022年度,长二丁火箭圆满完成了15次发射任务,创下了大陆国内单一型号年度发射次数的新纪录。
长二丁火箭总设计师李建强坦言,41颗卫星,确实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例如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间里,如何合理布局?有多少「乘客」,就需要多少「座椅」,但「座椅」的重量不容小觑。如果使用传统的圆盘平台搭载方式,圆盘层数越多,留给卫星的运载能力就越少,所以这种串联方案被设计人员果断否决。
至于卫星坐得下,还不能挤。根据卫星静态安全间隙最小也要在100毫米以上的要求,设计人员历经多次探索,最终确定使用中心承力桶加锥形支架的搭载方式,在中心承力桶下方的锥形支架上安装3颗卫星,其余38颗星则以6层7列的布局安装在中心承力桶侧壁,有效利用整流罩内空间包络。
至于如何确保41颗卫星的「乘坐体验」,并安全「下车」?首先,卫星「乘坐」在4米高的中心承力桶上,振动冲击要在卫星能承受的范围内。为此,设计人员根据卫星方提供的卫星模型,做了两轮星箭耦合分析。过程中,对4颗振动回应过大的卫星支座做了优化改进,确保在飞行过程中,卫星是「舒适」的。
其次,还要考虑卫星安全「下车」后的短期分离安全性、长期在轨安全性,设计人员纷纷提出了想法和顾虑:「天女散花」——短期内可以安全分离出去,但长期在轨可能会发生碰撞;「层层姿态机动分离」——分离时间过长,地面测控时间不够用,后面星分离时会超出有效测控弧段,分离点数据当下难以及时获取;「层层刹车式分离」——每分一组卫星,火箭都会往后退一步,可以确保分离的安全性,但这对总体分离专业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最终,最后一种方式「竞标成功」。同时,此方案这也对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勇于接纳新事物、新技术,不断抽丝剥茧般的自我革新。这是李建强给出的答案。创新,从一开始就是长二丁火箭的使命。诞生之初,航太科技集团八院给长二丁火箭的定位是「新技术验证平台」。消化新技术,意味着要有不断试错的勇气。
「说到底还是靠人,更多的还是靠年轻人。」李建强说道,团队的骨干都偏年轻化,大部分的主任设计师都是85后甚至90后。一箭41星的成功探索,再次向世界证明了长二丁火箭的能力。同时,期待的目光也纷纷聚焦。「想要再次实现搭载数量的突破,主要受限于火箭的运载能力。」李建强回应道。
这次41星所使用的是直径为3.8米的整流罩,但实际上长二丁火箭最大的整流罩直径为4.2米。更大的空间意味着只要在运载能力之内,假设单个卫星重量下降,就可以坐下更多的「乘客」。经过这一次41星的实际飞行验证,也让设计人员对多星的星箭分离安全性有了更大的把握,也想再做点新的尝试。
如果卫星仅通过适配器由火箭释放入轨,意味着有多少颗卫星,火箭上就需要配备多少个分离机构,还需要增加设备,确保控制通路、测量通路足够多。
为了增加搭载数量,国外在入轨的方式上做了很多尝试,例如可以将卫星装在轨道转移部署器上入轨。李建强说:「我们也正在对此类卫星轨道部署器做相关课题研究,这种部署器具有姿态稳定功能、控制功能,还能进行分离资料的测量,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在轨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释放,极大降低发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