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紧绷 戴上口罩不松懈

(图/本报系资料照)

Omicron第3波疫情趋缓,本周一新增确诊数已降到1万2千多例,然而死亡人数仍有54人,近2周也曾出现单日死亡70到100人的状况,甚至媒体报导殡仪馆塞爆、冰柜不够用,还有医院急诊与病房爆满、中西药都缺药的消息,不免让人担忧疫情真的趋缓了吗?

台湾Omicron疫情致死率最低点出现在去年9、10月,约万分之15余,近来已达万分之16余。脆弱族群在第1、2波疫情容易感染致死,而疫苗覆盖率只会越来越高,且病毒毒性并未增加,照理说致死率应会下降,何以降了以后又升?最可能的原因是感染黑数增加了,因为大家不再那么担心疫情,防疫险理赔也改制,导致更多人感染后不愿检测。此黑数增加的比例,从上述数字推算,约为7%。

以万分之16余的致死率推估,近期每日死亡人数应为50以下,而近2周死亡人数过高跟春节延迟通报有关,若以发病日计算,并未发现致死率明显升高。

目前疫情大趋势是BA.5的后继主要变种竟然是BA.2.75,而非先前大家认定传染力更强的BQ.1。因此BA.2.75有可能就是Omicron最后一波疫情,除非还有传染力更强的变种出现。

另一个影响疫情走势的因素是感染黑数,几个月前防疫险存续时期,黑数约为确诊数的3成多,几个月来又增加了7%,因此整体感染率(确诊加黑数)接近6成。若再加上疫苗保护力,目前群体免疫率约为7成多,使得新增确诊数跌到1万多。

接下来的变数是20日开始就要松绑口罩令,虽然多数民众看起来仍会继续配戴,但难保不会有样学样,越来越多人脱掉口罩。疫情目前能趋缓,戴口罩是一个很大原因,如果大家接下来都不戴,疫情曲线一定会上扬。因此,应持续宣导,在感染风险高的情境还是必须戴上口罩。

近来常用药品,比如抗生素安蒙西林、制酸剂氧化镁等严重缺药,许多医生行医几十年也没看过这样的状况,显见台湾的缺药警示机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原因为药厂缺工,以及中国大陆因为疫情爆发而管制原料出口,卫福部应就这些药品的供需体系进行盘点与体检,对供给链较为脆弱的药品增加应急准备,以免再度发生病患吃不到药的窘境。

新冠疫情走势虽已趋缓,近来各大医院急诊与病房仍是爆满,原因是有些手术延到春节后、春节群聚造成非新冠传染病增加、寒流造成心血管发病增加,以及癌症与慢性病恶化等,而这些原因可以说是超长年假的后遗症,应列为往后连假制定的参考。

估计下周一确诊新增案例有机会降到1万例以下,然而民众仍应做好自主防疫,才不会让吃紧的医疗体系更加紧绷。(作者为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