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地面進攻:「侵略」危機觸發?中東各國態度分歧
9月30日在黎巴嫩南部边境集结的以色列军。 图/欧新社
【2024. 10. 1 黎巴嫩/以色列】
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地面进攻:「侵略」危机触发?中东各国态度分歧
以色列10月1日凌晨向黎巴嫩发起地面行动,以军地面部队进入黎巴嫩。行动之后,以军随即发出声明表示是「有限行动」,这种说法是指称行动有所限制、而试图避过被称为「侵略」。目前暂无地面行动之后的更多战情资讯,而以色列针对黎巴嫩各地的空袭仍在持续,真主党回应已经做好地面交战的准备,而周边其他国家武装团体以及背后支持的伊朗会否反应、做何反应,使国际社会高度紧张关注。美国目前持续呼吁停火,但也透露支持以色列「自我防卫」;中东国家则是态度分歧,尽管不愿意建到以黎陷入战火,逊尼派为主的国家多数排斥亲伊朗的真主党,并未表达更强烈的支持。
以色列地面部队10月1日进入黎巴嫩,中东局势进入又一个危险时刻。以色列军方随即发出声明证实发动地面行动,称之为「北箭行动」(Operation Northern Arrows),声明宣称行动目标是对以色列北部社区构成「直接威胁」的以黎边境村庄,同时以军空军和砲兵正在透过「精准打击」支援地面部队。黎巴嫩真主党副领导人卡西姆(Naim Kassem)则回应表示:「抵抗力量已做好地面交战的准备」,且这场战斗「可能会很漫长」。
以军部队的进攻时间大约在当地时间凌晨2时许,在地面部队发起行动前数小时,以色列发出警告,敦促黎巴嫩南部真主党据点达希耶(Dahieh)的居民撤离。在警告发出后约30分钟,位于黎巴嫩北部的首都贝鲁特也遭遇到一连串空袭攻势。
黎巴嫩南部被轰炸的城镇。 图/路透社
在此之前,以色列已经对黎巴嫩各地进行近两周的空袭,目标是真主党的各项军事设施,目前外界难以判断在连日空袭之后真主党的军事设施状况如何、是否受损至不能使用。但若真主党仍然保留一定程度的火力,接下来可能会攻击边境地区之外,以色列更深处的城市地点以做为回击
以色列的行动,除了将带来真主党的回击之外,其他与真主党同样由伊朗支持的武装团体,如叶门的胡塞军、伊拉克的民兵组织,也可能会攻击以色列目标或是邻近的美军基地,甚至伊朗本身也可能像2024年4月时一样向以色列发动攻势,中东局势再度升温。而伊朗在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遭以色列击毙之后,目前依然相对沉默、保持审慎态度而未采取报复,但随局势演变,伊朗最终是否采取行动、如何行动,仍牵动紧张神经。
目前以军地面部队在进入黎巴嫩之后,暂无其他地面行动的战斗讯息传回,与此同时不仅以色列针对黎巴嫩各地的空袭仍在持续,另一与以色列接壤的国家——叙利亚也表示遭受以军空袭,叙国媒体报导,首都大马士革受到空袭导致3人死亡,当中包括叙利亚国家电视台的1名主播,另有9人受伤。
而位于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营——艾因希尔维(Ain Al-Hilweh)难民营亦受袭,艾因希尔维是黎巴嫩最大的难民营,位于黎巴嫩南部城市西顿(Sidon)。《路透社》和《法新社》都引述该营区官员的说法指出,营中的一名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武装组织法塔赫(Fatah)领导人是该次攻击的目标。
9月30日在黎巴嫩南部边境集结的以色列军。 图/路透社
▌各界反应
早在9月30日晚间,已有媒体引述美方消息来源,表示以色列已经向美国预告将展开突袭行动。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也透露调停停火的意愿,但《华盛顿邮报》指出,拜登政府对与纳坦雅胡政府的影响力愈来愈弱,以色列毫不掩饰的冲动,让华府被迫一再下修红线。拜登面对记者询问时只疲软地说:「我可能比你更清楚(以色列将进攻),如果他们能停止我会比较放心。现在就应该停火。」
然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丁( Lloyd Austin)却在同一时间致电给以色列防长加兰特( Yoav Gallant),表示美国支持以色列自我防卫的权利,双方针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讨论一番。根据《美联社》报导,奥斯丁说:「我们同意发起瓦解基础建设的攻击行动,沿着边界进行。」
以色列军方的简短声明指出,以军发起的是一场「有限、局部、针对性的地面突击行动」(“limited, localized and targeted ground raids")。以军指出,当前攻击的目标都是接近两国边界的黎巴嫩村庄,并且「对以色列北部造成立即威胁」。以军也封锁了以色列这一边的3个社区作为「封闭军事区」,只允许军事人员进出。
黎巴嫩局势紧张,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撤侨。图为9月30日的黎巴嫩机场,保加利亚的撤侨飞机。 图/欧新社
阿拉伯与中东国家的态度,却在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死亡、以黎冲突加剧之际更显分裂——
与以色列紧邻的埃及和约旦,自然只强调希望双方停火、勿再令局势恶化;以伊朗为核心的什叶派政权,包含伊朗、伊拉克、叶门和叙利亚,都对以色列表达强烈谴责。
但以逊尼派为主的国家,例如沙乌地阿拉伯、土耳其、阿拉伯联合大公国与巴林等,仅对区域冲突表达「强烈担忧」,对纳斯鲁拉之死和真主党避而不谈。其中,阿联和巴林已在2020年宣布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巴林甚至曾在阿拉伯之春时期镇压过国内什叶派群体,也凸显出中东各国虽同属伊斯兰信仰、都反对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的行为,但教派分歧下的国内政治仍是政权最优先的考量。
阿拉伯国家群众当中,又以叙利亚反政府人士最为厌恶真主党,真主党在叙利亚内战期间派兵支持同属什叶派的阿萨德(Bashar al-Assad)独裁政权,帮助阿萨德在十余年内战强撑过来,反政府人士因此乐见纳斯鲁拉之死与真主党重挫。
真主党已知还活在人世的最高领导者是二当家卡西姆(Naim Kassem),9月30日透过录影转播现身。 图/欧新社
▌「攻击」与「入侵」?
国际英文媒体中,西方媒体多数沿用以色列说法,称此次行动是为比较中性的「攻击、突袭」,新闻标题和报导内容多使用strike、offense、raid、operation等词汇;但在阿拉伯与伊斯兰世界的媒体标题中,多数直接使用「入侵、侵袭」(invasion、incursion)来描述,透露出对以色列的不认同。
日本知名媒体当中,《NHK》 、《读卖新闻》同样选择引述以方说法,使用引号强调这是一场「有限定的地面作战」(限定的な地上作戦)。但《产经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则使用「地上侵攻」一词。在日文用语中,最常使用的「侵攻」(しんこう)对应的是英文的 invasion,而日文中也有「侵略」(しんりゃく)一词,对应的是英文 aggression。目前包括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以及这一次以色列发动的攻击,多使用「侵攻」来描述。
日本虽被视为美国亲密盟友,过去一年在日益升温的加萨战事和以巴冲突上却与美国不同调。例如在9月19日联合国大会压倒性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在1年内结束对巴勒斯坦领土的「非法占领」。日本当时就投下赞成票,不若澳洲、加拿大等美国传统盟友选择弃权。
9月30日黎巴嫩南部仍持续被以色列轰炸。 图/欧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