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迟来的公司治理课,大同百年经营权走向共治!

2020年,纷扰多时大同经营权争夺战,在年底暂告落幕。(图/苏义杰摄)

2020年,纷扰多时大同经营权争夺战,在年底暂告落幕。如今,随着外部股东专业经营团队入主,大同被迫从家族经营的模式改弦更张,开启「共治」的新篇章。同一年,全台各地的家族企业也纷纷传出抛售潮。动摇台湾经济根本的危机,似乎正悄然而至。值此大环境变局,「接班传承」的重新思考与布局,是台湾家族企业转危为安、甚至逆转胜的绝对关键!

2020年底,大同三大股东,原家族经营者林郭文艳,在与市场派王光祥郑文逸达成共识后,延揽有并购大王之称、前中美晶董事长卢明光,以及前鸿海大将钟依文,分别担任董事长与总经理。一场世纪闹剧,暂告落幕。

「最终,还是走到了这一步,」一位熟识林郭文艳的企业人士慨然长叹,每三年,只要大同董监改选,就重演一次经营权之争。「几年前,林郭来找我,我就建议她一定要专业治理,要引进外部资金,要活化大同资产,最重要的,是培养专业经营团队。当时她听不进去,我就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

「很可惜,与其『被迫』让出经营权,(掌门人)为何不在还有主导权时,好好传承并规划,让大同永续经营?」

大同前身「协志商号」始创于日治时代的1918年。第一代创办人林尚志以营造、重机起家。第二代独子林挺生接班后,跨入家电领域,一款大同电锅家喻户晓,大同更是全台首批挂牌上市的企业。

林挺生掌权近半世纪,将家族企业带往「台湾之光」,创造「大同盛世」,事业横跨营建、家电、重机、面板、科技绿能、半导体等;极盛时期,大同市值高达逾5000亿元。

大同千亿市值教训,值得家族企业警惕

曾几何时,台湾之光竟沦为「十年发不出股利」「市值惨跌千亿」「董座掏空公司」。2019年,旗下事业华映、绿能因经营不善关厂歇业,股票相继下市,不但千余名员工失业,小股东投资血本无归,更拖累贷款银行数十亿呆帐要不回。

一个家族企业经营不善,牵连整个台湾付出庞大的社会成本。这场「千亿市值的惨痛教训」,不只跟投资股东息息相关,也是众多家族企业的负面参考。

到底,大同犯了哪些致命错误

长期研究华人家族企业治理与传承、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与会计学院联席教授范博直言,祸根,早在第二代林挺生掌权的「大同盛世」就已种下。

错误1〉未培养接班人股权继承人

致命错误一,林挺生过世前,未积极培养企业接班人与股权继承人。

范博宏表示,林挺生接班后,带领大同转型成功,成为当时执政党重要的商界领袖,打造大同盛世。但他娶妻二房,又没有规划专业家族治理,下一代注定走向无法好好合作的命运

股权继承者,就跟企业接班者一样,在继承前,就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他们成为负责任的股东,做出对企业最大利益的决定。

这些都是掌门人在分配股权前,就必须规划培养的。「当家族股东价值观不同,又有利益冲突,会变成一盘散沙,将对事业带来非常大的危机,而且是立即的危机,」范博宏表示。

在大同林家第三代、大房长子林蔚山与林郭文艳掌权后,其他第三代就因彼此价值观不同,再加上利益冲突,最后愤而卖掉股权,导致大同股权愈来愈分散,种下市场派因庞大土地开发利益,抢夺经营权的恶因

错误2〉掌门人独宠一人,成一言堂

致命错误二,掌门人独宠一人。

范博宏观察,「偏爱」也是家族企业掌门人常犯的错误,「为何偏爱?因为听话、执行力高。」

林挺生的偏爱,造成林郭文艳的专权独裁。「林挺生过世后,大家就是捧一个领导,一起抵御『外侮』,只要顺着林郭就能吃饱,就能得到很多利益,在林郭的保护下,不管业绩如何差劲,只要忠心就好,这是从上到下的腐败,」范博宏话说得很重。

错误3〉继承者重私利、缺乏制衡

致命错误三,继承者过于自私,且目无法治,公库私库

林蔚山与林郭文艳接班掌门后,并没有以事业利益优先,把股东团结起来,反而是为私利,「把家族股东全都扫出去,却造成『一党』独大,缺乏制衡。」

企业缺乏股东监督,林蔚山又目无法纪,「公库通私库」掏空公司,大同的经营每况愈下。

无论是公司治理或家族治理,大同内部已状况连连,又缺乏外部市场监督机制,范博宏直言,大同走向衰败是必然,而非偶然。

如今,随着外部股东入主,专业经理人团队接班经营。2020年,大同被迫从家族经营,转进「共治」。这家奄奄一息的百年企业,能否续命重生?故事仍未完待续。

而且,在大同的故事之外,还有另一个足以动摇台湾经济的世纪风暴,正悄悄成形。

台湾的中小企业,受到新冠疫情重创,求售潮从南到北,逐渐蔓延扩散。

2021年1月中旬,高雄市中心一栋办公大楼里,门外冬阳耀眼,门内幽暗长廊的两旁办公室大门深锁,虽是上班日,昔日人潮却不再。

「去年疫情爆发后,我们这栋大楼有好几家公司陆续歇业,」知名鉴价公司华渊的创办人、高雄产业发展协会前理事长陈联兴说。

「这两年,光是找我们经手鉴价,想卖厂房、卖股权,或是干脆打包出清的公司,比起往年多两成以上,」陈联兴细声透露。

这些求售企业,大多是股权高度集中的中小型家族企业,有些因为贸易战与疫情接连打击,经营困难,不得不卖。陈联兴不禁感叹:「公司做不好想卖,很正常,但你很难想像,有些40、50年经营得不错的企业,也想卖。」

细究原因,都是传承出了问题。

陈联兴举例,南部有家60年历史的金属加工厂,第一代以独家技术称霸业界后,交棒第二代,进入家族成员共治,偶有意见不合,但因手足人口简单,大多能达成共识。

然而,随着第三代家族成员暴增近百人,纷争愈来愈多,对于谁来继承,更是毫无共识。预见接班困难,加上疫情加速转型升级挑战,第二代决定干脆趁企业价值仍在时,卖掉退场。

另一个崩坏中的家族企业现场,发生在中台湾。

没钱没资源,二代拒绝接班

「我们最近要扩厂,四处寻觅,找到这家老厂,第二代接班意愿不高,加上全球疫情出国接单不容易,设备业景气也很差,第一代想说,干脆卖一卖算了,」知名工具箱大厂明昌国际总经理陈琮仁感慨说:「听了满难过,毕竟,这家轴承厂也30年了,技术可能就此失传。」

明昌国际董事长张庭维也观察到,台湾家族型的中小企业,正面临传承的关键时刻。若是资源够多的企业,二代较有足够时间与条件慢慢摸索,找出数位转型方向,政府也比较愿意把资源给有未来的企业。

「换个角度,如果企业不具规模,又缺乏管理机制,老实说,很多二代也很怕接。二代不愿意接的工厂,要谈数位转型更不可能,」张庭维直指这波老厂抛售潮的背后原因。

场景来到北台湾,知名散热元件大厂安力国际董事长许振焜,为了在台湾打造一条「非红」供应链,几乎全台跑透透苦寻生产基地。最终循线觅得一家40年历史,技术不错的小厂。

「父子两代都在工厂,有设备、有技术,也有团队,只是遭疫情冲击,筹资不易,造成资金缺口,才决定出售股权,」许振焜说。

原打算「连人带厂」一并收购,却在一踏进工厂后打了退堂鼓,「老板竟在厂区里盖了庙,」许振焜认为,这代表公司治理仍是家天下思惟,可能把「公库通家库」视为理所当然。

「并购一家工厂容易,要改变经营团队的思惟很困难,」许振焜最后决定不买,一面也感叹,台湾这类中小型家族企业,大多缺乏专业治理,太平时代还能勉强维系,但如今,经营环境日益艰困,加上资金断链,即便想转型也是奢谈,恐难逃被淘汰命运。

命悬一线的家族企业,「共治」将是解方

近两年,在中美贸易战与疫情接连打击之下,新科技与数位新经济崛起,全球家族企业面临转型的严峻考验,连亚太最大供应链系统服务商、市值曾突破2000亿港元(约上兆台币)的香港百年家族企业利丰集团,也难逃股票下市命运。

范博宏分析,利丰遭遇困局主因,是现有商业模式僵化难改,来不及因应科技变化,需求转移。加上中国劳动成本高涨、中美贸易战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都令利丰的处境益发雪上加霜。范博宏分析,利丰冯家第四代掌门人为了抢救利丰,才不得不引进新资金与全球战略伙伴,让利丰下市。

在世纪变局的挑战下,若连上兆市值的百年利丰都难以幸免,那么,资源少、财务韧性又不够,此刻正身处悬崖边的台湾中小家族企业,又该何去何从?

共治,将会是答案。

本文作者:林凤琪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2月号416期》)

《远见杂志2月号4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