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蹈呈现美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美籍华人编舞家沈伟——
以舞蹈呈现美
杨 宁 颜欣彤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0月21日 第 06 版)
沈伟是一名美籍华人编舞家,他善于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找到共性,创编一支支灵动的现代舞作品,用丰富的肢体动作表达生命的力量。
从零开始
1968年沈伟出生于湖南湘阴,父亲是当地湘剧团的导演,他从小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伏在案边创作的身影,他在写剧本、练书法或者画画。我还看到他给演员排练。这无形之中激发了我对艺术的兴趣。”沈伟回忆道。
9岁时,沈伟考入湖南省艺术学校湘剧科,经历了6年严格的科班教育,唱念做打,样样不落。沈伟介绍道:“那时我一年才回家两次,见父母很少,身体和意志都经历了很大挑战。”
上世纪80年代戏曲式微,沈伟放弃了湘剧演员的工作,赴考中央美术学院,但由于文化课成绩不合格未能被录取。这扇门关了以后,沈伟又尝试推开另一扇门。他在19岁时考入广东舞蹈学校,并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部专业性现代舞《太阳依旧升起》。
1991年,沈伟与同一批毕业的同学一起成立了大陆首个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在这里,他既编又舞,作品多带有孤独敏感的气质,比如在独舞段落《不眠夜》中,失眠青年与枕头共舞,以表现无声的情绪。1994年,沈伟凭借这部作品,荣获中国首届现代舞大赛编舞及舞蹈表演的双料一等奖。
在沈伟看来,每次学习新的东西都是从零开始,不断突破,而此前学习戏曲和绘画的经历为他打好了作为艺术家的基础。
远赴纽约
1995年,沈伟独自前往纽约。他想出门看看世界。
“我是学校里唯一的华人学生。初来乍到,经济条件不好,我借宿在朋友家里。”沈伟回忆道。
来到纽约的前几年,沈伟几乎每天都在音乐会、博物馆和剧院里度过,学习文学、音乐和电影,靠着教课、卖画和在剧场演出维持生计。
尽管生活艰难,沈伟依然对美非常执着,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可以表现人的情感,精神和智慧。他说:“我有很强的求知欲,我想知道怎么呈现美,怎么掌握美的表现形式,以及怎么创造我要的美。”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沈伟创作的作品《声希》在欧洲上演,融合了东方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艺术,引起很大轰动。“声希”一名取自于老子《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舞台上以八大山人的巨幅画作为背景,舞者们宛如“鱼”一样融入其中,引领观众共同感知对时空、生命的探索。
2000年,沈伟的作品《天梯》在美国舞蹈节首演,创作灵感源自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保罗·德尔沃的绘画作品,巨大的白色楼梯横贯舞台,舞者身着长裙,挺拔静立,或缓慢游走,引发灵魂深处的哲思。
这部作品入选当年《纽约时报》十大最重要的舞蹈作品之一。沈伟开始进入西方主流视野,他说:“有时候就差那么一步,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就能看到未来了。”
世界巡演
2001年,沈伟成立了沈伟舞蹈艺术团。后来他陆续创作了《春之祭》《地图》等作品,并在全球100多个城市、40多个国家演出。
沈伟的创作理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注重将人体的动作与书法的线条相结合,并融合国画的元素,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沈伟受邀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画卷》的编导。舞者行云流水地飞转,留下云纹、山河、日出的图案,渲染出一派山水画的意境。
演出之外,沈伟平时会在舞团上课、排练。他也很关心和照顾大家的生活,比如外出巡演可能会不习惯当地饮食,会生病,会受伤等等。
在正式登上舞台之前,所有人都要训练。沈伟说:“演《声希》和《天梯》这两部作品之前,我们会养神、打坐。我们还会围成一个圆圈鼓励对方,一起呼吸,一起感受。虽然每个人的性格和状态都不一样,但在舞台上,我们是一个群体。”
沈伟相信,只有当所有人的呼吸和心跳都同步时,才能真正创造出有灵魂的作品。在今年8月,他将携作品《天梯》和《声希》在国内5个城市再度巡演,这寄托了25年回顾的意义。
对于沈伟来说,艺术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支撑。在创作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所有的困难和压力都不见了。时至今日,他依然努力打磨新的舞蹈作品,将美呈现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