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各」表 何必管「他」怎么表

(本报系资料照片

近年又在吵「九二共识」。它到底是否存在?有人说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定海神针;有人说它早已落伍,绝不能继续使用。但这四字真言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其实核心就在「一中各表」!

批评者常说,「中共没有承认过『各表』」,一中各表只是国民党自欺欺人的把戏。日前又因国台办一席「1949年国民党政权战败退居台湾」的话语,被解读为「不承认中华民国」,更让部分人士觉得「一中各表」已经不存在。然而,这样的解读可能根本就误解了「一中各表」。

什么叫做「一中『各』表」?「各表」就是说,虽然两岸都说「一个中国」,但那个「一中」到底是中华民国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是某种「大屋顶中国」?就此,双方各说各话,南辕北辙也没有关系。依据《中华民国宪法》,我们的「中」就是「中华民国」;而对岸是宪法统治权未能施行的「大陆地区」。而依对岸的官方观点,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尚未统一(但又不可分割)的国家一部分。两岸各有各的「大是大非」,从来没有改变过。

这也体现在法律和官方文件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字样不会出现在我国法律上。陆委会不管怎么和中共对骂,都鲜少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拿出来讲。因为在中华民国宪法下,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存在的空间,那是「大陆地区」的政权自称而已。同样地,要中共官方在口中文中、法律中大剌剌地承认「中华民国」,也强人所难。

批评者最大问题是在读「一中各表」时,忽略了「各」字,硬要叫对方依照我们的逻辑来「表」。这种态度看来强悍,其实反而软弱。因为这等于把自己的地位身分系诸于「对方怎么说」。

说实在,忘了「各」表,却一定要中共表中华民国,骨子里不是尊严,而是根本就不想要两岸正常交流。一旦「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出现,那就意味着某种「两国论」,「一中」的前提就没了。

在「一中各表」之下,双方可能建立默契:你表你的,我表我的。在这个「不言可喻」的谅解下,双方各以白手套海基会海协会)来签订协议,用「海峡两岸」彼此称呼。台湾人民到大陆去,就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大陆人民到台湾来,也受中华民国法律的规范。这就是形式名称上「互不承认」,但实质上「互不否认」。

前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在2014年至中山陵谒陵,公开说「中华民国已经103年」,中共并未高调反驳。而2015年的「马习会」,马英九与习近平互称「先生」,但在会后记者会名牌上出现「总统」与「中华民国」,则互不干扰,相互谅解。这,就是「各表」的默契。和平、友善、交流、共存,就是这样维系的。

这种谅解与默契不只在两岸关系,也是国际关系上常见的现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台湾关系法》。这部法律一方面说美国已终止与台湾统治当局政府关系,但又把很多应用在「国家」、「政府」的规定适用在对台关系上。到底台湾(或中华民国)是不是美国所承认的国家呢?形式上,不是;但实质上,极为接近。所以美国可以给我国国民免签证待遇

除非「一中」的框架能够改变,两岸各自宪法也能大改,要不然「一中各表」还是两岸交流的必要前提。在「各表」的架构下,我们可以批评对岸的史观错误,但并不需要以对方「跟我们同表」作为对话要件

至于那些拿中华民国政府薪水公职人员,自己不依《中华民国宪法》大声地「表」,说个「中华民国」或拿个国旗都扭扭捏捏,却拚命要叫别人表,根本只是找理由拖延两岸交流对话。您相信中华民国是他们的真爱吗?(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