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该「向东看」还是「向西行」? 莫迪政府面临抉择
▲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 陈建豪/时事评论员
20年前,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曾问印度时任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印度是会迈向「崛起的亚洲」,还是如西亚一般陷入混乱?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然摆在印度面前。莫迪政府喊出了雄心勃勃的「崛起」口号,却没有足够的实际行动和战略定力来支撑印度的大国梦想。在亚洲经济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印度却在关键抉择中摇摆不定。
印度自相矛盾状态 深陷教派主义困境
《印度快报》(The Indian Express)12月12日发表题为《崛起的印度还是教派印度?》的评论文章认为,印度思想上「向东看」希望成为崛起的亚洲大国;但行动上却「向西行」,和中东部分国家一样深陷教派主义困境。
如此自相矛盾的状态,让印度不仅无法在亚洲的崛起浪潮中脱颖而出,还面临着因内外困境而滑向不稳定深渊的危险。
印度外交近年来力推「区域多向结盟」,试图扮演「和事佬」的角色。特别是在中东地区,印度推行「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专案来扩大自身影响力。
然而,这项被寄予厚望的战略不仅因复杂的中东局势长期停滞不前,印度自身应对、处理中东问题的手段也仅停留在外交层面。近期叙利亚局势的剧变,更让印度面临尴尬: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倒台后,印度仅发表了一份外交声明,呼吁各方必须努力维护叙利亚统一、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尊重叙利亚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愿望。这样的表态显得毫无实际意义,更暴露出其政策「口惠而实不至」的虚弱本质。
▼自相矛盾的状态,让印度不仅无法在亚洲的崛起浪潮中脱颖而出,还面临着因内外困境而滑向不稳定深渊的危险。(图/路透)
外交形象大打折扣 印度把自己推向泥潭
在中东问题上,印度灵活游走于中东地区各方,「平等」地与以色列和穆斯林国家建立并加强经贸、防务合作关系,获取多方利益。然而,随着新一轮巴以冲突升级、中东局势持续恶化,叠加叙利亚政权更迭,中东局势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印度在该地区的「和事佬」角色逐渐失灵。更为严重的是,印度国内的宗教矛盾正让其外交形象大打折扣。
莫迪政府执政以来,印度教多数主义擡头正在改变印度的政治生态。印度国内不断上升的宗教排他性和对穆斯林少数群体的系统性压迫,与其试图在国际上扮演「和平使者」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从印度国内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到孟加拉因宗教问题与印度爆发的争端,印度正在把自己推向「教派主义国家」的泥潭。这样一个被国内宗教矛盾深刻撕裂的国家,又如何能成为亚洲崛起的领导者?
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积极融入全球化、推动区域合作的同时,印度却陷入西亚式的教派分裂与内耗之中。尽管近些年印度经济增长快速,但是经济层面的「崛起」并不能掩盖印度国内的深层次问题。印度面临的不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而是社会结构性矛盾的失控。从种姓制度的遗毒,到宗教极端主义的擡头,再到对少数群体的系统性排挤,印度国内的裂痕正在加深。与其说印度是一个崛起的大国,不如说它是一个内部问题层出不穷的「迷途巨人」。
崛起的大国须解决内部问题 否则只是一场幻想
印度需要深刻反思自身的政治与社会走向。莫迪政府高举「崛起」大旗,但印度的实际表现却越来越偏离这个目标。要真正成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印度必须直面国内的教派问题,重塑一个包容、多元的社会治理模式。如果印度继续让宗教极端主义和排他性政治主导其国内事务,所谓的「亚洲大国梦」只能沦为一句空话。
崛起中的大国仅有经济增长远远不够,国家的软实力、社会凝聚力和在国际事务中的稳定贡献,同样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如今的印度站在了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上。是「向东看」,成为「崛起的印度」?还是「向西走」,成为「教派主义」国家?莫迪政府的选择,将决定印度未来几十年的命运。如果印度不能从内部解决问题,崛起的大国梦,可能最终只是自己的一场幻想。
▼如今的印度站在了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上。(图/路透)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