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殿堂奥赛博物馆有哪些魅力?
◎王建南
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在法国巴黎的奥赛博物馆大门外,法国总统马克龙夫人布丽吉特一袭红裙,热情迎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一同观赏名为“巴黎1874,创造印象主义”的主题展览。从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诸多19世纪的名画。两国元首夫人欣赏了哪些画作?奥赛博物馆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这要先从印象派说起。
莫奈《日出·印象》
1874年4月15日,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塞尚、莫里索等一批年轻画家聚集在巴黎卡普辛大街35号摄影师纳达尔的工作室,举办了日后震惊世界艺坛的“无名艺术家、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展览。30名艺术家共展出了165件作品,其中大部分画作一反欧洲几百年来在画室中作画的传统,来到大自然,在阳光下完成。
印象主义的标志性作品《日出·印象》也被从巴黎马蒙丹莫奈博物馆借来安放于此。在这幅画中,莫奈描绘的是自己的家乡、位于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的勒阿弗尔。这是1872年的一个清晨充满雾霭时的港口景象。画面上一轮红日冉冉东升,港口、码头、舢板在雾中时隐时现。朝阳倒映在海面上,荡漾出橙色的波纹,光线和色彩的真实感及层次感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喧噪》杂志记者勒鲁瓦参观展览之后,借用这幅画题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将这批青年画家的作品嘲讽为“不过是印象而已”。“印象派”由此得名。
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
当火车这个现代文明产生的庞然大物刚出现的时候,19世纪的年轻画家们按捺不住对它的好奇,纷纷收入画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又是由莫奈完成。面对着既笨重又灵活、既粗夯又迅捷的火车驶入站台,莫奈兴奋得像个孩子,他兴趣盎然地提起画笔,面对着冲入站中的火车当场作画,一口气画了12幅,形成了一个系列。
两国元首夫人共同欣赏的,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幅——1877年的《圣拉扎尔火车站》。莫奈巧妙地利用了火车头释放出的蒸汽为载体,将透过高大玻璃顶棚倾泻而下的光线所形成的色彩变幻,既准确又富有诗意地记录了下来。从火车头升腾起的一团团蓝紫色气体,给周围的一切镀上了一层梦幻的金黄色。火车,这个强大无比的工业产品,打破了传统的秩序和静谧。莫奈选中写生的圣拉扎尔火车站是巴黎6个火车站中最大的一个,是他来往于巴黎和自己居住的阿尔让特依时的必经车站。
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
莫奈的好友雷诺阿更喜欢“抓取”光影下普通巴黎人在劳累之余的惬意时光。他最著名的作品《煎饼磨坊的舞会》是一幅大画。尽管画幅规格很大,却是在露天完成。雷诺阿的写生地点位于巴黎蒙马特高地一家廉价的酒馆。
画面中阳光斑驳,人物以松散、明亮的笔触呈现。虽然很多画中人物都穿着黑色的套装和连衣裙,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即使是这些深色的色调也是由千变万化的颜色组成的。虽然画面上充满了欢乐舞蹈的人们,但是画中的主角仍然是光。这幅画作是雷诺阿进行的一场色彩实验:他运用了多变的笔法记录下1876年某个下午的私密时光。事实上,此幅画作也相当纪实,画中的许多人均为雷诺阿现实生活中的友人与熟人。
《煎饼磨坊的舞会》旁是《秋千》,完成于同一年。雷诺阿以蓝、绿、紫为基调表现暗部和投影,以黄色、玫瑰色等色为亮部,笔触断断续续,重复再重复。整个画面将阳光明媚下摇曳的光影与画中男女的窃窃私语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使人倍感平凡生活的美好。
凡·高《自画像》
想当年,印象派共举办了八届画展,其中孕育与分离出后印象派。这个派别有三名大将:塞尚、凡·高、高更——他们虽受教于印象派,却发展出与印象派几乎截然不同的艺术主张。后印象派画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对外光及色彩的片面追求,转而强调抒发创作者的自我感受,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这其中以凡·高最为突出。
两国元首夫人在展厅中仔细观赏的两件作品均为凡·高的代表作。绘制于1889年的《自画像》是画家去世前一年的作品。画中的凡·高着正装,神情异常严肃地注视着观众——其实他是在镜子里审视自己。背景是炫动扭曲的灰蓝色线条,似星云,似杉树,似火焰。
1889年5月,36岁的凡·高住进普罗旺斯的圣雷米精神病院,在这里治疗了一年。这期间,画家依然坚持创作。出院之后的凡·高于1890年创作了《午间休息》。这是一件临摹他终身的偶像弗朗索瓦·米勒的同名作品。一对农民夫妇躺在麦垛旁休息。大片金灿灿、黄澄澄的麦田与麦垛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凡·高对辛苦劳作的农民倾注了巨大的同情和关切。而他那极富绚丽感的色彩和扭动的短笔触,将米勒的简练、朴素与凝重演绎成了狂野奔放的生命力宣泄。凡·高以独有的技法,将日本浮世绘的画面分割方法与线条的表达融入到西方传统的透视法与色彩塑造之中,从而开启了表现主义的画风。
奥赛博物馆的历史与未来
奥赛博物馆是法国国立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两国元首夫人不仅欣赏了画作,还参观了奥赛博物馆的整座建筑。她们一起攀登到顶层。这里有一架巨型的时钟,向下俯瞰,可以观赏巴黎塞纳河的美景;向远处眺望,能够遥见卢浮宫的身姿和它背后耸立的蒙马特高地。
2012年上映的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电影《雨果》,以寄宿在巴黎火车站钟楼的小男孩雨果的视角,讲述了一段奇幻的时空故事。钟楼的选景地就是奥赛博物馆。
其实说到钟楼,谈到时间,这才触及到奥塞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灵魂所在。在它的百年历程中,这座位于法国塞纳河左岸的庞大建筑经历了从皇宫到法院、车站,再到博物馆的一系列变迁。1898年,这里还是一座由巴黎通往法国西南郊区的火车站,为1900年在巴黎开幕的万国博览会而修建。但由于电力火车的出现,这座为蒸汽火车设计的车站在1940年便已没落。闲置了约47年后,在有识之士的建议下,改造成了以展陈近代艺术为主的奥赛博物馆。
博物馆1986年12月1日落成,共设5层80个展厅,展示面积达4.7万平方米,与卢浮宫和杜伊勒里花园隔河相望。可以说,奥赛博物馆本身即是它收藏的第一件作品——这件作品的主题即为时间。
两国元首夫人展厅游历结束后,在奥赛博物馆的一层大厅与一群前来参观的孩子亲切交流并合影。画面的远景中出现的那个高悬顶层墙上的巨大而华丽的时钟,正是一百多年前奥赛火车站的标志。当年每一个乘客都会在此仰望时钟,然后随火车去往远方。一百多年来,这个时钟一直在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也昭示着人类可以通过包容之心与对艺术的共同追求,去创造和谐有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