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艳林:要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八个重点方向

中新经纬12月24日电 题:要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八个重点方向

作者 尹艳林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我们党胜利召开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工作作了系统部署。

要倍加珍惜殊为不易的成绩

回顾即将过去的2022年,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极为特殊、极为困难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2022年取得的成绩殊为不易,要倍加珍惜。我理解,这种不易,集中体现在“三个超出预期”:

一是疫情冲击超出预期。世纪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一年来,疫情反复、此起彼伏,经济运行遭受202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冲击,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社会再生产难以良性循环。同时,经济活动的各参与主体利益均受损失,城乡居民收入受到明显影响。随着经济下行,宏观风险“水落石出”,房地产市场等风险较多暴露。

二是外部环境动荡超出预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加剧,乌克兰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发展态势之复杂远超出人们预料。美西方对俄实施全面制裁,对全球金融、能源、粮食、供应链等造成冲击,给世界发展蒙上阴影。同时,中国受到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明显升级,有的国家人为“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在经贸、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设置障碍,使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

三是美国宏观政策转向超出预期。受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美国通胀快速上升,2022年2月美国CPI同比上涨7.9%,创40年新高。为应对通胀,美国大规模刺激政策迅速转向,美联储从3月份开始在年内加息7次,累计425个基点。本次美联储加息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超出人们预料。美联储大幅加息不仅导致美国及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风险加大,而且引发各国货币贬值,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也增大了中国外需收缩、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中国经受住了考验和挑战,全年经济增速虽然离年初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但发展质量、科技创新等结构性指标都有较好表现,特别是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取得这样的成绩相当不易,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结果。

对2023年中国经济整体好转充满信心

展望2023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外部环境仍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风险,外需收缩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大、加深。从国内看,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这既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2023年中国经济将大概率呈现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防疫转段。这将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积极影响。随着奥密克戎病毒特性变化,疫情防控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发作出防疫转段的重大决策,为经济恢复创造了重要条件。疫情是当前影响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可以说,中国经济已挺过了最困难的时刻。随着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的落实,人流、物流将更加顺畅,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都有望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将得到有效释放。

其次是政策优化。这将给经济恢复注入强劲动力。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房地产政策,要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优化,减少需求方的政策限制,更多在供给端发力,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双双发力,财政要加力,更多撬动社会资金;货币要有力,精准投向急需领域,共同的目标就是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同时,包括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在内的五大政策协调配合,加上2022年已出台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必将形成推动经济好转的强大合力。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有很好的支撑基础和条件。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新动能强劲、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良好态势没有变。特别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蕴藏着强大的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经济巨轮不会停歇。

总之,从更长周期看,近年来的经济下行,只不过是疫情带来的短期扰动,尚不足以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经济快速恢复的曙光就在前头。对此,要有十分的信心。

要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重点方向

如何推动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了系统部署。我理解,需要把握好八个重点方向。

一是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这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眼下,又到了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时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对此,中央态度明确、毫不含糊,强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分类改革方向,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二是恢复和扩大消费。这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基础。针对这几年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的情况,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消费政策,包括适当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三是有效带动社会投资。这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关键。针对当前民间投资低迷的情况,强调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支持力度,鼓励增加制造业研发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大新领域新赛道的投入。

四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这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重要支撑。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也是近年来受到调控最多、市场信心最差的行业。针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明显走弱的情况,强调要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要释放消费潜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老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要研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五是重启传统服务业发展。这有望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先好转的行业。传统服务业特别是接触性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最直接、最深。虽然目前各地正在陆续进入感染高峰,但随着防控“二十条措施”和“新十条”持续落实,加上后续优化政策的出台,顺利渡过流行期,防疫平稳转段,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将会全面恢复,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将率先启动,可以预期2023年将会迎来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恢复性快速增长。

六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主战场。要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开辟更多新赛道。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七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这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重要途径。要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推动教育、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要主动对照高标准经贸协议,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要为外商来华提供最大程度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八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重要保障。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大经济实力这个分母,稀释风险这个分子,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除突出强调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化解房地产风险外,还强调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加大隐性债务处置,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在新的一年,我们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实现整体好转。(本文根据尹艳林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年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核。)(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编辑:熊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