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科学无人区缘于孩童的“天马行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我觉得世界有魔法”“我想成为生物学家”“科学家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在近日举行的科学探索奖2024年颁奖典礼现场,40多名获奖人在亲友的见证下,接受属于他们的掌声和褒奖。在这个属于青年科学家的荣耀时刻,最开心的却是获奖人的孩子们,他们勇敢地表达了自己对科学和科学家的理解。

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由杨振宁、饶毅、潘建伟、高文、施一公、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于2018年共同发起,资助青年科学家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平均年龄41岁,最年轻获奖人年仅31岁,38岁以下获奖人7名……这是新一届获奖人呈现出的新风貌,也体现着这个年轻的奖项不断生长的朝气与活力。

想在有魔法的世界里成为生物学家的,是先进制造领域获奖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连庆的大女儿。长期以来,类生命机器人是刘连庆梦想攻关的科研方向,早年间也有人对此提出过担心:“天方夜谭”。

在科学探索奖的答辩现场,为了解释自己为这个“天方夜谭”找到了哪些解决思路和支撑工作,刘连庆多准备了40页PPT,就是为了准备回答评委们的问题:“有血有肉的机器人”是不是只能存在于科幻小说?

“把大自然亿万年进化的结果,直接用在机器人上。”刘连庆致力于这样“不可思议”的研究多年,创新思考是他工作的日常,女儿可能也受到了耳濡目染。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把自己心爱的玩具种在花盆里。爷爷问她,是不是明天要长出一个新的玩具?女儿回头问:爸爸,我这想法符合你天天想的事情吧?

科学大梦想,很可能起步于孩童的“天马行空”。本届最年轻的获奖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前沿交叉领域的冯建东,在20年前第一次在中学化学课上看到分子模型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我好奇着为什么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这些单个的分子,为什么我不可以左手抓一个分子、右手抓一个分子去做实验?”在经历了化学本科、物理学博士、生物工程的博士后,冯建东回到了他儿时的初心,在单层纳米孔和单分子化学显微领域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他希望挑战单分子蛋白质测序,这是公认的世界科学难题,但也是认清世界本质的必要科学基石。

最富创新活力的青年科学家们,瞄准最重要的科学问题迎难而上,勇闯科学“无人区”。

“1秒的1/60,是人眼的时间分辨率;0.1纳秒,是5G赫兹传输一个字节所需的时间;但今天,我要讲的是更短的时间尺度,万亿分之一秒。”清华大学教授周树云的研究,就是探究这一领域。

在这样的时间尺度上,科学家探索用光来调控固体材料的物理性质,改造它的“基因”。周树云畅想:“想象一下,用一个万亿分之一秒分辨率的设备摄像机,拍摄电子在材料中跳舞的‘电影’,那是多么神奇。如果我们能用飞秒脉冲激光去调控材料的物理性质,我们就有希望实现更高速度的器件。”

四川大学教授张茹奋战的前沿则是神秘的地球深部。“深地工程科学的前沿探索,基本是在地壳的岩石中进行的,而且越往深处走越难。”张茹说。

在世界埋深最深2400米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张茹团队利用其低本底、低噪声、低扰动的“三低”特殊条件,开展深地科学与地质时变原位探测实验。她的工作,就像在“聆听地球内部‘声音’”,为人类未来在深地“寻宝”,比如能源开采等,突破基础的科学问题。

“6年来,6000多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参与了奖项申报,297位顶尖人才脱颖而出,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颁奖典礼上表示,“从创办至今,‘科学探索奖’坚持为基础科研投射一束光,让科学家们成为真正的明星。”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在颁奖典礼上勉励获奖人,年轻获奖人生逢其时、风华正茂,能够站在这个会场的聚光灯下,正是祖国和时代殷切期待他们不负重托。

她还提醒获奖者们:“少年强则国强”,你们是社会中的年轻人,却也是少年的小前辈,所以也要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启迪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科学梦想,帮助他们热爱自然,塑造科学视野,鼓励他们“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不怕权威”。

“要培养更多科学技术高峰的‘攀登者’,为科学事业的未来铺路。”王志珍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