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看台湾》船自天上来 阿正师龙舟绝艺

刘清正一生埋首于造舟技艺,如今为北台湾最后手工木造龙舟匠师,81岁高龄的他,仅运用简单的木工机具,目前仍可在不到一个月就独自建成一艘龙舟。(黄子明摄)

鹿港以北龙舟几乎都是出自刘清正之手,每年端午节前都要受委托修复受损或掉漆的旧龙舟,他正在台北大直桥下堤防水门旁龙舟放置场彩绘船身。(黄子明摄)

刘清正妻子杨月里(右)偶尔会来帮忙刷底层油漆,顺便叨念几句,要他别太累了。(黄子明摄)

刘清正数十年都以手工打造龙舟,所使用的作业工具都属简易的木工或小型吊挂机具。(黄子明摄)

刘清正打造龙舟的船身弧度只用很简单工具辅助,木板完全不用火烤或浸水,却能将厚木板拉出优美弧线,算是他的独门诀窍。(黄子明摄)

一群国小学童到刘清正工作室课外教学,阿正师慎重其事为小朋友讲解。(黄子明摄)

在夕阳余晖中工作的阿正师休息片刻,看着往来堤外便道散步的民众。(黄子明摄)

在端午节龙舟赛开始前,阿正师(右一)在华灯初上时刻,仍然带领台北市体育局工作人员在大佳码头铺设临时码头。(黄子明摄)

端午节龙舟赛水道划设事关比赛公平性,阿正师(右)亲自率领三脚渡龙舟文化发展协会人员在大佳码头附近水域架设水线。(黄子明摄)

台北国际龙舟赛竞赛队伍在比赛中奋力前进;鹿港以北包括台北与宜兰等地端午节龙舟赛的龙舟,都是刘清正手工打造。(黄子明摄)

刘清正正在锁定龙舟尾巴的螺丝;他打造龙舟,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讲究,因为事关选手安全。(黄子明摄)

一名台北市轻艇队队员扛着碳纤维轻艇走过大佳码头,两旁全是刘清正传统木造龙舟。(黄子明摄)

刘清正在端午节前赶工时,可以同时打造两艘龙舟。(黄子明摄)

为了确保准备交货的新造龙舟运送安全,刘清正(左二)亲自爬上爬下货车系绑龙舟。(黄子明摄)

新造龙舟交货前,刘清正还要确认包括船桨对数在内的所有细节。(黄子明摄)

刘清正正为新龙舟的龙头彩绘油漆,他的龙舟色彩艳丽,与台湾道庙建筑风格非常一致。(黄子明摄)

刘清正在端午节前经常连夜赶工打造龙舟。(黄子明摄)

刘清正在端午节前经常连夜赶工打造龙舟。(黄子明摄)

基隆河三脚渡码头常年停泊多艘刘清正打造的龙舟,成为当地一大特色;这些龙舟平日都提供给许多龙舟队或市民练习游憩之用。(黄子明摄)

基隆河三脚渡码头常年停泊多艘刘清正打造的龙舟,成为当地一大特色;这些龙舟平日都提供给许多龙舟队或市民练习游憩之用。(黄子明摄)

刘清正打造的新龙舟用联结车送往鹿港交给客户,陆上行舟正好碰到运送新车的连结结车。(黄子明摄)

刘清正在工作室休息片刻,享用妻子送来的点心。(黄子明摄)

刘清正使用木工刨刀修饰龙舟船体,一旁摆放着尚未上漆的龙头。(黄子明摄)

九对桨龙舟船体很长,搬运工作非常困难。(黄子明摄)

刘清正颇有赤子之心,每天休息时都会喂食小鱼给一只经常在三脚渡活动的小白鹭。(黄子明摄)

刘清正的工作室非常狭窄,但他总能灵活运用有限空间。(黄子明摄)

三脚渡码头旁的公园是刘清正从小生活成长的地方。(黄子明摄)

刘清正正在锁定龙头的螺丝;他打造龙舟龙头是标手夺标俯卧之处,因为事关选手安全,他特别加强固定设施。(黄子明摄)

北台湾最后手工木造龙舟匠师刘清正。(黄子明摄)

刘清正一生埋首于造舟技艺,如今为北台湾最后手工木造龙舟匠师,81岁高龄的他,仅运用简单的木工机具,目前仍可在不到一个月就独自建成一艘龙舟。(黄子明摄)

鹿港以北龙舟几乎都是出自刘清正之手,每年端午节前都要受委托修复受损或掉漆的旧龙舟,他正在台北大直桥下堤防水门旁龙舟放置场彩绘船身。(黄子明摄)

刘清正妻子杨月里(右)偶尔会来帮忙刷底层油漆,顺便叨念几句,要他别太累了。(黄子明摄)

刘清正数十年都以手工打造龙舟,所使用的作业工具都属简易的木工或小型吊挂机具。(黄子明摄)

刘清正打造龙舟的船身弧度只用很简单工具辅助,木板完全不用火烤或浸水,却能将厚木板拉出优美弧线,算是他的独门诀窍。(黄子明摄)

一群国小学童到刘清正工作室课外教学,阿正师慎重其事为小朋友讲解。(黄子明摄)

在夕阳余晖中工作的阿正师休息片刻,看着往来堤外便道散步的民众。(黄子明摄)

在端午节龙舟赛开始前,阿正师(右一)在华灯初上时刻,仍然带领台北市体育局工作人员在大佳码头铺设临时码头。(黄子明摄)

端午节龙舟赛水道划设事关比赛公平性,阿正师(右)亲自率领三脚渡龙舟文化发展协会人员在大佳码头附近水域架设水线。(黄子明摄)

台北国际龙舟赛竞赛队伍在比赛中奋力前进;鹿港以北包括台北与宜兰等地端午节龙舟赛的龙舟,都是刘清正手工打造。(黄子明摄)

刘清正正在锁定龙舟尾巴的螺丝;他打造龙舟,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讲究,因为事关选手安全。(黄子明摄)

一名台北市轻艇队队员扛着碳纤维轻艇走过大佳码头,两旁全是刘清正传统木造龙舟。(黄子明摄)

刘清正在端午节前赶工时,可以同时打造两艘龙舟。(黄子明摄)

为了确保准备交货的新造龙舟运送安全,刘清正(左二)亲自爬上爬下货车系绑龙舟。(黄子明摄)

新造龙舟交货前,刘清正还要确认包括船桨对数在内的所有细节。(黄子明摄)

刘清正正为新龙舟的龙头彩绘油漆,他的龙舟色彩艳丽,与台湾道庙建筑风格非常一致。(黄子明摄)

刘清正在端午节前经常连夜赶工打造龙舟。(黄子明摄)

刘清正在端午节前经常连夜赶工打造龙舟。(黄子明摄)

基隆河三脚渡码头常年停泊多艘刘清正打造的龙舟,成为当地一大特色;这些龙舟平日都提供给许多龙舟队或市民练习游憩之用。(黄子明摄)

基隆河三脚渡码头常年停泊多艘刘清正打造的龙舟,成为当地一大特色;这些龙舟平日都提供给许多龙舟队或市民练习游憩之用。(黄子明摄)

刘清正打造的新龙舟用联结车送往鹿港交给客户,陆上行舟正好碰到运送新车的连结结车。(黄子明摄)

刘清正在工作室休息片刻,享用妻子送来的点心。(黄子明摄)

刘清正使用木工刨刀修饰龙舟船体,一旁摆放着尚未上漆的龙头。(黄子明摄)

九对桨龙舟船体很长,搬运工作非常困难。(黄子明摄)

刘清正颇有赤子之心,每天休息时都会喂食小鱼给一只经常在三脚渡活动的小白鹭。(黄子明摄)

刘清正的工作室非常狭窄,但他总能灵活运用有限空间。(黄子明摄)

三脚渡码头旁的公园是刘清正从小生活成长的地方。(黄子明摄)

刘清正正在锁定龙头的螺丝;他打造龙舟龙头是标手夺标俯卧之处,因为事关选手安全,他特别加强固定设施。(黄子明摄)

北台湾最后手工木造龙舟匠师刘清正。(黄子明摄)

台北国际龙舟赛是台湾最受瞩目的端午节活动,每年吸引4000至6000名选手参赛,大佳河滨公园基隆河面战鼓急鸣,选手坐在龙舟划桨竞速,岸边加油声不断,这一切热闹喧嚣的激情,却是源自4公里外三脚渡码头边的简易工寮,北台湾最后手工造船师刘清正用一甲子练就的技艺,创造令人惊艳的台湾龙舟传奇。

出生于造船世家的刘清正,已是家族第五代传人,18岁开始跟随父亲习艺,他青出于蓝,融合先人技术,开创自己的工法与造舟美学,从早期的渔船、舢舨舟,到如今的龙舟,甚至仅靠一张照片就建造完成的挪威维京仿古船,都难不倒他,面对外界的赞叹,阿正师总是淡淡地说:「惯者为师!如何把龙舟船身五片木材拼起来,要自己想,做久就会了。」

龙舟船身看似单薄,却可以承载一、二十人,船身空间使用饱和度极高,加上选手划船过程非常用力,如结构本身强度不足,或重量分配不平衡,很容易发生漏水或翻船等意外,在这些安全前提下,阿正师造船起手式,却令人瞠目结舌,只见他拿起简单的木工器具,用古老木匠使用的墨斗,在一片片长条柬埔寨香杉或柳安等木板上弹出黑线,然后动手开锯,依序完成各个步骤,过程没有参考任何施工图,也不见任何大型加工机具,即便需要精密接合的船身,他仅用非常简单的辅助工具,木材未经火烤或水浸,船身立刻呈现优美弧度,上下接合处以木工刨刀来回刨削,总能间不容发。

阿正师手下的龙舟色彩艳丽,与台湾道教庙宇色系风格相通,不曾受过美学训练的他,却把许多俗艳的原色堆叠得非常协调,他说是自己观察寺庙建筑得来;龙舟有蓝绿两色,他倒颇能贴近政治生态,戏称台湾不就是蓝绿阵营在竞争;但决定龙舟颜色的就是他这位超越蓝绿的造舟者;也曾有委托造舟的某企业主提问,听说龙舟有分公母?阿正师正色回应,那些划输的就说他们的是母的,赢的就说是公的,言下之意颇不以为然。

早期台湾龙舟没有龙头龙尾,1958年,为庆祝跨越淡水河的中兴桥落成通车举办龙舟赛,阿正师与父亲联手打造台湾第一艘有龙头龙尾的龙舟,迄今他经手打造的龙舟多达170艘左右,不仅用于国内竞赛,还远渡重洋到荷兰、南非、美、日、加、德、法等国,为国民外交与文化输出做出贡献,他也教导如AIT等在台外籍人士如何划龙舟,多次应邀到中国大陆分享技艺,连对岸艺师都来求艺,堪称用龙舟反攻大陆。

如今有人称阿正师为国宝,他却谦称其实只为「顾腹肚」,几乎都独自一人造舟,年轻时一周可造一艘,如今需要近一个月才能完成一艘,担心他太累的妻子杨月里偶尔会来帮忙刷底层油漆,顺便叨念几句,要他别太累了,已经81岁的他没有传人,他的儿子刘旭长自责兄弟俩没有跟爸爸学艺,但阿正师却洒脱地认为,有些传统技艺随着时代发展,「失传就失传了」。

话虽如此,鹿港以北的木造龙舟,每年还是都要请阿正师修复船身,台北龙舟赛事关比赛公正的水道拉水线,也必须他出马才能搞定。一生近水知水的传统匠师,其生命承载的不只是造舟技艺,也是一个世代水文化的深厚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