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兒奶粉甜祕密」 獻給全天下父母的兒童節禮物

市售成长配方7成没标示乳粉含量。(记者郭琇真/摄影)

拜专题所赐,人生第一次大举搜购一岁以上小小孩喝的「成长配方」。

去年六月,我拉着已为人母的同事,拖着行李箱到药局「搜刮」成长配方。药局人员很困惑,怎么新手妈妈这么大手笔,一口气买了十几罐,不断过来寒暄、关切,一会儿问:「宝宝之前喝哪一种?」一会儿推销特定品牌,「那个太甜太油,这个比较好」。

啊,如果还没看愿景工程专题「诱儿奶粉甜秘密」的读者,先看这里的说明:「成长配方」是指通常给一岁宝宝的「奶粉」;但很多产品名称中没有「奶粉」二字,为什么呢?奥秘就在报导里。

茫茫奶粉海 新手爸妈迷航

一般常听到的「配方奶」是用来替代母乳的产品,奶粉业者依照宝宝不同阶段的需求,设计「配方」成分;包含一岁以下的婴儿配方,和一岁以上小小孩喝的「成长配方」。

台湾的成长配方品牌非常多,无论厂牌大小,少说三十种起跳;清一色都是在国外加工、原罐进口。

多数新手爸妈选择配方奶最辛苦的一段,是宝宝刚出生头几个月。医院会备好几款配方奶让家长挑选使用,但如果宝宝有便秘、过敏等不适应状况,爸妈就得开始在「茫茫奶粉海」中追寻。听朋友说A款不错,宝宝喝了肠道通畅、生长曲线正常,那就试试看;或者到门诊求助医师,「到底哪一款配方奶最好?」

选定之后便是死忠追随。甚至宝宝满一岁后,可能因为药局人员的推销或是身边亲友都这么做,因此自然衔接同品牌的成长配方。

浅货利润高 药局推「转牌」

爸妈刚接触成长配方时,可能曾有这样的困惑:明明都来自同一个跨国大厂,两罐奶粉的品名不同,但成分「很像」,一罐卖八九百元、另一罐却卖七八百元,价差多达两百元。药局人员通常会建议你「转牌」,也就是选比较便宜、但成分差不多的那一款。

业内人士剖析,厂商因应不同通路需求,会将旗下配方分成「医疗货」和「浅货」两种,差别只在几种专利成分不同而已。前者推销到医院,后者推销到药局。药局的销售利润玄机就在此—医疗货一罐的利润可能二、三十元,浅货却可能抽到两三百元,差了十几倍。因此药局当然不遗余力跟着奶粉产业一同推销成长配方。

从糖问题追出奶粉行销陷阱

这趟调查之旅,原本只是关切小小孩喝的成长配方含有过量的糖分,以及乳粉含量不足,可能无法称为乳品。随着愈追愈深,发现整个产业结构深似海,「糖」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是产业间竞争、吸引小小孩喜欢的方法之一,更大的问题是造成爸妈产生错误认知的行销话术。

奶粉产业用糖和各种行销话术,像「学习力三级跳」、「启动宝宝感知力」、「衔接母乳首选」等,编织成一张「甜蜜陷阱」网,黏住爸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点的心。

但事实上,近十几年,世界卫生组织透过婴幼儿喂食决议案早已定调「成长配方是不需要的」(这点国健署网站也有着墨);并且不断呼吁各国政府需注意业者「交叉促销」带来的后遗症,可能会混淆母亲哺育母乳的认知,以为配方奶更好。

去年美国一份科学调查指出,厂商的广告手法会误导父母产生错误观念。研究访问一千六百位美国家长发现,有六成认为配方奶给婴儿的营养,无法从其他食物获得,超过五成认为配方奶对孩子的消化系统和脑部发育,比母乳更好等。

专家:1岁后吃原形食物最好

此次联合报系愿景工程的调查报导非常严谨,特别咨询了十几位营养师、儿科医师,访问过程中专家一致强调,一岁后的孩子应该跟着父母一起吃六大类食物,「原形食物」的营养才是最好的选择,是成长配方无法比拟的。

这份调查报导特别选在儿童节后推出,是我们送给为人父母者的礼物。虽然它对业者的手法是一记震撼弹,报导背着可能引来业者挞伐的风险;但能让孩子的健康不会成为业者行销话术或成分烟幕弹下的牺牲品,这就是我们愿意在压力下追求真相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