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长出“蒜瓣瘤”?专家提醒:这是病害,食用需谨慎!

近日,不少市民发现自家玉米地里长出了形似蒜瓣的玉米。经专家鉴定,这种异常现象实为瘤黑粉病作祟,一旦瘤体散粉或干枯,就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切勿食用,如有误食应及时就医。据悉,该病多发生于抗病性较弱的玉米品种,在今年干旱与高温多雨交替的极端天气下,大量玉米“长瘤”。

从现场视频可见,原本的玉米形态消失不见。据了解,这是因为黑粉菌真菌入侵玉米幼苗后,会逐步感染植株各个部位,待到穗期,便会集中表现为瘤状病变。

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时成俏介绍,瘤黑粉病的发生主要与品种自身抗性相关,是品种遗传特性导致的。感病品种在适宜条件下极易发病。不过,在广西,瘤黑粉病并非玉米主要病害,一般仅在少数地块偶有发生。该病的病原菌在种子萌芽时侵染,潜伏期长,后期才显现症状,难以防治,属于积年流行病。尽管该病在多数地区属于“小众病害”,但在气候异常年份,其暴发风险不容小觑。今年广西年初干旱,后期又高温多雨,甜玉米、晚熟品种及马齿型玉米等抗性较差的品种,出现病状的可能性大增。

据悉,瘤黑粉病传染性极强,病菌孢子可通过土壤、粪肥或种子传播。一旦玉米幼苗被真菌入侵,孢子会随植株生长扩散至各处,待玉米进入穗期,瘤状病变便会集中显现。而且,孢子还能借助风雨快速传播,一旦田间出现病株,短时间内就会大面积蔓延。当年发病后,土壤中残留的孢子来年仍会继续感染玉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提前预防、及时采取物理和化学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授、玉米创新团队育种岗位专家梁庆平指出,玉米感染黑粉菌后,瘤状物处于初期(未散粉、肉质饱满阶段)时,可少量食用。这一阶段的瘤体多呈白色或淡紫色,表面光滑,内部尚未形成黑粉孢子。但如果瘤体出现以下情况,必须严禁食用并立即销毁:瘤体表面变为灰黑色,切开后内部充满黑粉(孢子堆);瘤体变硬干枯,触碰时黑粉飞扬;穗期瘤体开裂,孢子随风雨四处扩散。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玉米瘤黑粉病瘤体的食用价值存在被过度美化的现象。实际上,其安全食用条件极为苛刻,不仅与玉米品种相关,还受气候条件影响极大。此外,将病瘤作为“特色食材”进行商业化销售,还涉嫌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该法明确禁止霉变农产品流通。

当前正值玉米瘤黑粉病高发期,专家呼吁农户树立“病瘤非食材”的科学观念,田间一旦发现病株,应优先采取防治措施,切勿随意采摘食用。若想尝试食用,务必严格遵循安全窗口期与处理规范。只有正确认识植物病害,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的餐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