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父亲的“捡砖头”精神,影响了我的后半辈子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身边一位宝妈最近遇到极大的困扰。
女儿刚上初二,青春期叛逆问题特别严重。
不写作业,逃课,跟老师顶嘴,还早恋交男朋友……
这位妈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女儿干脆躲到同学家里,夜不归宿,扬言再逼她就退学。
问她家里的爸爸不管吗?
妈妈抹着泪无奈地说:
“老公开大货车经常在外跑长途,回到家就躺平睡觉,根本帮不上任何忙,还说教育是当妈的事,懒得插手。”
听完一下子明白了,又一个典型“妈妈焦虑、爸爸缺席、孩子无助”的问题家庭。
很多时候发现,中国爸爸和妈妈在教育分工上,存在巨大的误区。
以为男主外女主内,是妈妈负责照顾孩子,爸爸负责在外打拼养家糊口,不用管家里的一切。
这就导致了,爸爸总在孩子最需要的关键期不在场,像一个影子一样,孩子怎么抓都抓不住。
恰逢父亲节,一起来认真思考: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究竟有多重要?
缺席的父亲,一辈子什么都缺的孩子
知乎有个热门话题:你觉得中国孩子最缺的是什么?
有位答主分享和爸爸相处过的痛苦经历。
从小父亲几乎不怎么陪在他身边,更别说和爸爸在一起做什么事。
印象最深的,是他有次年前和亲戚争吵,对方扇了他几巴掌,他气到要报警。
可爸爸却说,明天过年,别无理取闹。
明明被打的是自己,可爸爸完全不站在他身边支持他,维护他,这让他错愕怀疑,眼前这男人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亲生爸爸。
长时间被忽略、被轻视,他也不知道该维护自己,被打不懂得还手。
对社会规则也一知半解,经常出现一些被坑了却不自知的事情。
人生也没有规划,总是一份工作干满三个月后又换一份工作。
更严重的是,他觉得自己缺少基本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常年被PUA,拧巴的时候如鲠在喉,哑口无言,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很厌世消极。
BBC纪录片《父亲的生物学意义》中讲到:
“父亲缺失会使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完整,孩子缺少来自父亲的影响,便有可能出现心理发展的缺陷。”
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期,特别是前12年。
爸爸一旦活成一个口头上的称谓,图纸上的形象,没有真实的参与和陪伴,孩子的心里永远缺一块最重要的人生拼图。
《金牌调解》有位父亲,过去为了养家糊口,外出打工十几年。
期间只在过年时回去见儿子几面。
等儿子长大了,他开始动了尽父亲责任的念头,可儿子却对他不理不睬,甚至有对抗、仇恨情绪。
他实在不解,自己付出那么多,给足儿子物质生活,为什么换来这样的结果。
场外的观察员一针见血指出:亲子关系的培养,需要基础。
过去长时间的缺席,根本没有办法让孩子信任父亲、理解父亲、认识父亲,就不要奢求孩子愿意听父亲的话,走上父亲认为对的路。
教育孩子,爸爸最不能的就是“理所应当”。
以为自己不在家,妈妈能做好合格的替补;以为孩子见不到自己,心里也会惦记他,以他为榜样。
孩子永远学不会他没见过、没接触过的事。
爸爸一旦不在他身边,告诉他什么是人生、规则、边界,他就只会越来越迷糊,深陷困境无力摆脱。
爸爸不缺位,孩子才有向上的力量
俞敏洪在《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书中,讲到小时候看到父亲做的一件事。
父亲是木匠,经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干完活,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断砖乱瓦捡回家。
一块两块,或三块五块。
哪怕走在路上,看到路边有砖头或石块,也会捡起来放篮子里带回去。
看到院子里堆满了乱七八糟的砖头碎瓦,俞敏洪刚开始很不理解,还觉得院子变得更窄了。
直到有一天,父亲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开始左右测量,开沟挖槽。
俞敏洪才得知,原来父亲要造房子。
随后几天,父亲和泥砌墙,用那堆乱砖左拼右凑,居然真建起了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子。
那间小房子,被父亲改造成猪舍,圈养原本在露天空地到处乱跑的猪羊,而院子,也恢复了该有的干净模样。
打那时候起,俞敏洪就觉得父亲特别了不起,也渐渐意识到:
父亲一砖一瓦建小房子这件事,藏着做成一件事的全部奥秘。
等他后来上学、工作,父亲的“捡砖头”精神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做事的指导思想。
爸爸的力量,就是这般神奇。
他不说,全程做给孩子看;他不缺位,身体力行为孩子演示人生的真谛和行事的道理。
正如俞敏洪说的:
“对孩子来说,母亲展示日常的温馨,父亲展示的面向未来的勇气、追求。”
新东方家庭教育
,赞4.6万
从小在父亲精神、榜样的影响下,孩子成长、成才必然更有方向感、目标感,对未来充满希望。
那些受父亲正面影响,最后在自己赛道上闯出一片天的人,比比皆是。
知名女企业家周群飞在不少公开场合中说,“父亲是我永远的偶像。”
小时候父亲是她的“百度”,只要她不懂,一问父亲就能得到答案。
虽然父亲眼疾严重,已经半盲,但一直好学,性格坚韧,不仅会砌房子、烧砖、烧瓦、竹篾匠,还学了医,会开处方给乡亲们看病。
后来周群飞外出打工,发展事业,遇到很多困难,也学着父亲的样子,什么都不怕,硬是虚心请教学习,一步步扛过来,终于成就一番事业,打拼成湖南女首富。
爸爸,永远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更是孩子最初的榜样。
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赚多少钱,在孩子心中,只有他参与到自己的人生里,就是他成长的教科书,教他各种为人处世的道理,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
合格的好爸爸,造福孩子一生
只是生理上做了爸爸,远远不够。
想孩子亲你、爱你、敬你,甘心乐意照你的样子走向未来,爸爸一定要懂得做对这3件事:
1、尽量多陪在孩子身边,特别是重要时刻。
爸爸在外打拼,呆在家里的时间确实不如妈妈多。
但总不能以此为借口,逃避陪伴孩子的职责。
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时间分配,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玩,关心孩子的动态和近况。
和孩子在一起时,尽量放下手机,不让工作或其他事情打扰跟孩子难得的相处时间。
特别是孩子的重要日子,比如生日、家长会、节目表演、比赛等,千万不要缺席。
哪怕是默默当个观众,对孩子来说,有爸爸的关心、注视,意义重大。
那是孩子安全感、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2、主动介入孩子的教育,分担妈妈的压力。
教育从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爸爸的主动介入、参与,会让原本以妈妈为主导的教育环境多一些规矩和秩序。
听一个初中孩子说,最喜欢爸爸指导作业了。
因为妈妈脾气容易急,看他半天解不出一道题就会生气。
可爸爸不会,爸爸会给他示范,讲道理,耐心分析题目,让他慢慢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相比妈妈事无巨细的教育风格,爸爸更多是从宏观视角,跟孩子探讨问题。
爸爸的逻辑性、条理性,男人独特的行为思维,能让孩子多一个新的视角,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妈妈完美的互补。
最重要的是,爸爸积极分担教育的担子,会让妈妈有放松的机会,调整好繁杂事务堆积下来的坏情绪,恢复状态。
3、追求上进,用榜样引导孩子变得更好更优秀。
很多青春期孩子,最大的迷茫不是感受不到爱,而是不知道自己该走去哪,怎么走。
如果他生活圈里,能有一名称职、合理、积极进取的好爸爸,那他自然而然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会走向哪里。
因为他每天观察爸爸的行为,看到爸爸工作认真负责,业余能捡起书本求知,玩手机会节制,到点就收起来。
那他会慢慢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明白自己要做一个有担当、爱学习、懂得管理自己的人。
言传,不如身教。
有爸爸以身作则带头领路,孩子的未来才能走得笃定、踏实,有明确的方向。
心理专家曾奇峰说:
“孩子的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提供稳定而健康的土壤。”
妈妈再强再能干,也替代不了爸爸的角色,这片土壤,既要有妈妈的呵护,也要有爸爸的陪伴。
爸爸在孩子成长中多刷存在感,积极参与,主动承担教育的担子,迈开脚步把正确的路子走给孩子看。
孩子才能浑身充满力量,坚定朝着灯塔一步步向前走去。
有爸爸的一举一动给他做指引,他的未来,终不迷茫,也不迷路,永远走得坦然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