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學管理/先救火?先究責?
话说,有一天,有个小男孩在河里洗澡,不慎误入水深之处,眼看要被淹死时,看见有人路过,连忙大声呼救。然而,那人却责备小男孩太鲁莽和太冒险。小孩回答:「请你还是先把我救起来,再责备吧。」
这个故事所指的,是管理者在绩效追踪时,若发现问题,该「先救火、再究责」,或是「先究责、再救火」的议题。
逻辑上,这两个选项,应该是「先救火、再究责」才是。但实务上,许多主管,却是先不分青红皂白地,将部属海K一顿再说。
为何主管会急于究责呢?
首先,任务搞砸了,主管怒气横生。盛怒之下,情绪得有个出口,只要主观认定凶手是谁,这满腔怒气,自然全部宣泄在此人身上。
其次,任务失败了,主管也得扛责。上头怪罪下来,得找出罪魁祸首,拉人抵罪,借以表示,一切错不在我。
「先究责、再救火」的模式,容易导致如下问题:
一、延宕处理时机
如同洗澡小男孩的情境,当下最重要的,是掌握时间,先救人再说。不管是发脾气或追究责任,不但对问题解决毫无帮助,还耽搁了处理危机的黄金时间。
二、形成报喜不报忧文化
眼见回报问题者遭斥责,尔后,为避免类似遭遇,部属将设法隐匿问题而不报,最后,形成「只报喜、不报忧」的文化。等问题浮现时,通常已无法善后或补救。
三、人心士气涣散
任务失败或搞砸了,真的是部属的问题吗?如果,部属是依据内部标准作业流程或指示,进行处理。那么,过错应不在部属,而在于流程与指示。如果,罪不在员工,却被推出午门,内心的冤与怨,将使人心涣散、士气低迷。
当采取「先救火、再究责」的逻辑顺序时,提醒「救火」的几项要点:
首先,提供将功赎罪机会。对于犯错者,除非是品格上的问题,否则,建议可让部属有个弥补的机会。一方面,该部属最熟悉问题与状况,二方面,基于补偿的心理效应,部属更愿意投身其中。
其次,扩大从错误中学习的效益。当问题善后告一段落后,可设法将失败的个案,转换为内部教材,设法让相关单位与人员,均能避开陷阱。将学习效益极大化,消抵任务的损失或成本。
第三,化危机为转机。若能借由问题点,拉高思考视野,举一反三,检视内部是否有类似的系统性问题。若能借由单点议题,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可避免更大的系统风险,进而强化竞争力。
部属执行任务出包,或未达成预期成果,不是不能究责,而是在处理顺序上,应先救火止损,再厘清责任;若真是部属疏失所致,则再透过绩效考核机制处理也不迟。
回至寓言故事中,应当先救人,再厘清小男孩为何选择该危险场域洗澡。若该地已明显标示禁止入内,小男孩明知故犯,那该依规处理。但若该场域没有禁止也没有标示,则应是管理机构应当进行适度公告与管制,才是正确处理模式。
此外,对于个人绩效的基本假设是:多数人总是期待自己的绩效,是符合个人、主管与组织预期的。
一旦所执行的任务,未达成预期的成果,多数人的内心,该是沮丧、失望与难过的。
主管若能体会这种心境,不急着责备,而以较宽大的心胸与度量,将问题点转化为改善机会与学习效益,当可让部属更能勇于拚搏,才是组织之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