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印迹” | “跨界科学家”杜祥琬:人生诉求就是服从国家需要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书写了一曲从科技救国、立国到科技兴国、强国的壮美时代之歌。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海淀区科协精心策划拍摄了《印迹——共和国院士风采》系列微纪录片,从大量采访中精选院士们对祖国、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对青年人才成长的殷切期望,让人深受教育、深感震撼。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七一”到来之际,北京市科协推出“院士印迹”栏目,重温老一辈科学家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科学事业,在全社会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跨界科学家”杜祥琬的“印迹”。

他是“跨界科学家”

为我国氢弹研究和激光发展

都立下汗马功劳

他淡泊名利

将自己的毕生心血都

奉献给了国家的科研项目

他就是

应用物理与强激光技术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杜祥琬

1959年

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的积极推动下

杜祥琬等30名优秀中国学生

到前苏联留学

他进入原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

读理论核物理专业

毕业之际

适逢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

1965年年初

他被分配到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工作

参与氢弹的研制

经过杜祥琬与同事们

夜以继日的奋斗

1967年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短短32个月

我国完成从原子弹爆炸成功

到氢弹爆炸试验成功的壮举

1986年3月

国务院批准“863”计划

杜祥琬被委任为

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

在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对激光这个全新的领域了解不多

国外对激光的应用研究也屡屡失败

但杜祥琬和同事们找准薄弱环节

一步步攻坚克难

数十年后

激光制造已成为

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进入医疗等民生领域为老百姓造福

从氢弹领域跨行业到强激光领域

杜祥琬坦言

这是时代为自己做出的选择

把个人价值和国家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

这是以杜祥琬为代表的

老一辈科研人的价值观念

在最前沿领域“跨界”的背后

是一颗无条件服从国家安排的心

杜祥琬生活轨迹的每一次改变

几乎都和国家高科技发展的需求

密切相关

他用毕生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那就是为祖国科学奉献一生

正如他的诗中所写:

人生脚步坚实走

众友齐心同奋斗

艰难磨砺开新路

并非闲白少年头

少年头

后生可赞

再织锦绣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再通过视频了解一下他吧!

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制作

撰文/赵玲

视频来源: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