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丨专家展望中国外贸形势:周期性因素带来外需利好,发达经济体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是最大变量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周頔 北京报道
6月29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行以“中国2024下半年出口形势分析及预测”为主题的第88期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多位专家学者就未来出口形势进行了研讨。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王孝松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论坛主报告《2024下半年中国贸易形势分析及其预测》(下称《报告》),并就中国外贸下阶段可拓展领域与着力方向提出了建议。
《报告》预测,2024年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长率为3.1%,进口增长率为3.2%。全年出口增长率为2.9%,出口规模约为3.48万亿美元;进口增长率为3.0%,进口规模约为2.63万亿美元。
在谈及对2024年下半年中国贸易发展的前瞻预测时,王孝松认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不足、供应链压力和高运输成本依然存在、多国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地缘政治拖累贸易发展等将给中国外贸带来一定压力。然而,随着全球制造业PMI持续扩张,美国和欧元区已进入补库存阶段,下阶段很多周期性因素将给外需带来利好。
要把眼光和力量进一步投向新兴市场
下阶段我国外贸发展要向哪里着力?中国外贸还有哪些新市场可以扩展?有哪些新领域可以开辟?
在新市场方面,王孝松表示,中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RCEP、东盟、金砖,以及最不发达国家贸易份额占比远超美国,未来要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间的沟通协同合作。
在新领域方面,王孝松认为,2024年出口增长最快的行业会是车辆及航空器、动物及动物产品、动植物油脂、光学及照相计量仪器、塑料橡胶等领域。2024年出口降幅最大的行业是珍珠宝石、矿产品、武器弹药、皮革、艺术品等领域。针对当前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金额最多的是机电产品这一情况,建议未来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实现机电产品质量升级。
对于开辟新兴市场,南开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盛斌也表示了赞同。他指出,由于传统西方市场需求疲弱,叠加当前地缘政治紧张等因素,我国对传统市场的外贸出口受到了很大的约束和挑战。因此,要把眼光和力量进一步投向新兴市场——东南亚、拉美和非洲。
“这些地区有人口、有市场、有资源,对我国的贸易和投资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盛斌表示,从间接贸易角度讲,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再出口也会通过三角贸易的方式形成对于传统市场的维护。
与此同时,盛斌也提醒道,这种格局如果维系时间相对较长且业绩很好的话,也会引起美国的关注,这种“转口贸易”方式也可能在未来会引起其他国家对中国政策的调整。
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
王孝松也着重强调了这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并逐一进行了分析。他表示,中间品作为连接产业上下游的纽带,日益成为全球贸易的主体。我国中间品贸易不断拓展,反映了我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和提升技术水平。但与欧美或日韩贸易高速发展时期中间品进出口占比数据相比,我国中间品贸易还有提升空间。
“产业链分工水平决定中间品贸易发展水平,因此拓展中间品贸易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制造业水平的全面提升。”王孝松指出,未来还要进一步吸引全球先进制造业企业来华投资,让更多的中间商品在中国加工生产,同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带动其他国家融入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中。
在服务贸易领域,王孝松指出,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增长势头较好,但常年存在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保险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等领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这些领域,从而减少服务贸易逆差。
在推动数字贸易发展方面,王孝松给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加强数字贸易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数字贸易统计监测体系,积极探索完善数据确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第二,强化数字贸易平台建设,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做强做优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第三,提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第四,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多双边和区域数字贸易对话与合作,共享数字贸易发展机遇。
在推动跨境电商发展方面,王孝松建议道,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探索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线上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国际供应链管理,立足重点市场、建设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络;在巩固和拓展市场的同时防范外部环境风险,推动与贸易伙伴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预计出口动能可以保持至下半年甚至明年
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数据屡超预期,外贸出口产业链对经济拉动效果明显,预计出口动能可以保持至下半年甚至明年。对于下半年及明年的出口形势,余向荣表达了谨慎的乐观:预计2024年出口能够增长5%左右,明年能够增长4.5%左右。
“尽管有贸易保护主义风险,但还是看到一些非常有力的支撑因素。”余向荣分享了他的几点分析:
第一,尽管当前发达经济体的总需求有所回落,但对于中国产品出口仍有一定支撑。同时,中国的外需结构正在从原来以发达经济体、发达市场为主逐渐转向新兴市场。东盟、拉美、金砖国家以及其他贸易伙伴有望填补传统发达经济体的需求缺口。
第二,新出口产品仍有结构性增长,以电动车为例,即便考虑到加征临时关税的可能性,中国电动车仍然也还具有性价比优势,不会改变中国汽车出口总体增长的势头。同时,现在是全球科技的上行周期,也有利于中国半导体、电子产品的出口。这个势头还在持续,短期来讲不会突然放缓或失速。
第三,考虑到欧美与中国之间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很多企业或会提前增加对中国的订单,形成抢单效应。
余向荣认为,明年外部需求或将回暖,对中国外贸出口非常有利,但发达经济体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也需要密切关注,这可能是明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最大变量。
把引进外资和企业出海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对外贸易在现在比较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势头,在困难之中还得到发展,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的优势,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背后的供应链优势、创新优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称,在当前情况下,要把引进外资和企业出海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整个对外经贸领域的重要政策内容和目标。
毛振华指出,当前在引进外资方面还存在很多杂音,很多看法观点也并不冷静,不能简单地把引进外资外企、进口外国商品同“爱国”挂钩,增加引进外资的难度,而是要在国内给外商企业建立良好的营商环境。
与之相关的问题还有企业出海,毛振华表示,企业出海是应对当前局面非常重要的措施。在国际贸易中,中国有供应链优势,但自美国主导“脱钩断链”“去风险”以来,很多企业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下选择在其他国家生产,对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走出去”有需求。这反映了我国的供应链优势,全球企业对我们的供应链有依赖。
毛振华指出,当前中国供应链企业出海是非常重要的,正处在窗口期,如果我国企业不出海占领市场,就会被其他国家的企业替代,需要利用当前的窗口期建立我国自己的体系,而不能反对中国企业出海,更不能随便扣上“逃跑”的帽子。
毛振华总结道,从多个维度看中国企业出海的意义都是巨大的。不仅能稳定产业链优势、建立稳定的经贸关系、建立长远的客户关系,也能培养锻炼中国的企业家队伍适应市场变化。因此,从政策层面上要给与实际支持,从社会层面上也要在舆论方面给与一定的宽松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