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鹏春晚相声“碰瓷”李清照,这事儿能喷吗?
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4年第十四期(总第784期)
大年初一我写了一篇《》,聊聊岳云鹏孙越春晚相声中的“即兴”一词的发音问题。
然后,有朋友在文章后留言说,这段相声中《残花》一诗,说是李清照所写,也是错的。原本发现“即兴”的读音问题,也是偶然听一耳朵的结果,并没有认真听完整的作品。因为这位读者朋友的留言,我又回看了一下这段相声。
下面就相声中关于《残花》的内容做一点儿文字的回顾。
岳云鹏和孙越玩飞花令,最后约定,带有一个“花”字就做一个蹲起,岳云鹏为了让孙越多做几个蹲起,放了一个大招,朗诵了下面这样一首诗,一边朗诵,一边偷瞄手里的扇子。
一首诗中有17个花,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然后孙越问:“这是诗吗?”小岳岳极端肯定地说:“当然是诗了。”孙越又追问:“作者是谁啊?”小岳岳把扇子拿起来看了看,说:“李清照。”
再然后,孙越说这个蹲起做不了,他拿起扇子,嘲笑岳云鹏“李清照”这三个字都记不住,还居然用扇子做提词器作弊。
春晚结束后,就有眼尖的网友发现了这个问题,痛斥这段春晚相声拿一首伪诗误导观众。因为有关李清照的古今词集都没有收录这首诗,显然是一首伪作。然后,有网友又就此做了很多扎实的考证辨伪工作,至此,可以确定《残花》不是李清照所作,而是一篇伪作无疑。
但为什么会很多人都误以为这首《残花》是李清照的诗呢?这就要“托互联网的福”,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李清照+残花”,会发现不计其数的网页,言之凿凿地说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作,并且煞有介事地做各种鉴赏。
是不是由此就能确定岳云鹏的相声是受了互联网的误导,以讹传讹,然后传播了错误的知识呢?是不是因此就可以开喷他们没文化呢?恐怕不行。
为什么呢?
理由一,这是相声,不以传播知识为要务,大量内容都是虚构的,是为了某个包袱特意设计出来的。所以,不能以读知识科普类文章的标准来衡量相声,要求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
理由二,退一步讲,虽然大家都默认李清照是两宋之交的那位著名女词人。但在相声中,岳云鹏只说了作者是李清照,并没有坐实此李清照就一定是彼李清照,古今重名者可谓多矣,就不能是一个同名的李清照写了《残花》这首诗吗?
这么说,不是为了岳云鹏他们辩护,而是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反思,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导呢?
这些年来,各种伪诗伪作层出不穷,甚至因为相信这些伪诗伪作而闹了大笑话。具体可以参见我几个月之前写的一篇文章《》。
“作伪”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且看《红楼梦》中贾宝玉给林黛玉起表字的一段:
杜撰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作伪,贾宝玉算是个中高手。这一段,可以给“作伪”与“辨伪”做一个有意思的注脚。
作伪有作伪的目的,辨伪要有辨伪的能力。为什么在内行看来一眼假的东西,在外行人看来,却深信不疑呢?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如果关于某个部分是空白,那自然就很容易在这个部分上当受骗。
当然,我们不能期待人人都成为通才,在方方面面都达到专家水准,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只是人人都要具备一个基本的常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互联网时代,每天各种信息蜂拥而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一个人时时保持怀疑精神,具备辨伪的意识和能力,要远比了解或者记住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更为重要。
我以为,今天的学校教育中,每个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辨伪意识与辨伪能力的重担,这甚至要远比教会学生知识,考出高分更为重要。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