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刻发生了》花创开展 艺术家随时随地在发声

李德茂试图循着帕洛玛先生揭开的、走在海滩上的观察与沈思,让观众可以阅读小说,也可以坐下来听一场读小说的声音演出。(邓博仁摄)

《在此刻发生了》艺术论坛与展览,日前在花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第11栋仓库盛大开展,展期至8月6日止。(邓博仁摄)

八年过后,曾经的过往「服贸」如今又因总统大选而浮现,马立群试着结合八年后的影像交叠,他以不同的视角重新观看,或许存在的,只是过往的记忆,某种时代的标记。(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李若玫的创作蕴含着与家人的深厚情感。(艺术家提供)

《在此刻发生了》艺术论坛与展览,日前在花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第11栋仓库盛大开展,展期至8月6日止。《在此刻发生了 At This Moment》是一次机动性的艺术行动。对于加速度已经成为常态的当代,本行动邀集了四场论坛及十多位艺术家作品,就像搭建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基设设施,让作品自由的表达。没有繁复的论述、也没有木作隔间,在花创的大仓库里,以一种快速布展的节奏,让作品与空间直接发生对话和碰撞,以一种此时此刻的出现,回应着加速度。

此次参展艺术家及作品共有,李德茂 / LEE Te-Mao《海浪、小石头与帕洛玛先生2023, Waves Small Stones and Mr. Palomar》、马立群 / MA Li-Chun《公器2023,Public Institution 2023》、邓博仁 / TENG Po-Jen《回家的路, Way home》、张君慈 / Iris Chun-Tzu Chang 《调频中:浮石电台, Tuning: Pumice Radio》、王宥婷 / WANG Yu-Ting 《台湾黄宝, Taiwan Yellow Mineral》、辛佩津 / HSIN Pei-Chin《小猫头鹰, Little Owl》、李若玫 / LEE Jo-Mei 《-山清云——时光.工寮.椰子叶Yi Shan Qing Yun - Workhouse Palm leaf Time Capsule》、黄迦 / HUANG Chia《无水之河, River Without Water》、陈琛 / CHEN Chen《轻功, Qinggong》、陈俊宇 / Ohau Chen《我不需要你的爆炸, lite I don’t need your explosionlite》、邱承宏 / CHIU Chen-Hung《阿鲁 Arul》、汤明煦 / Szvet Tamás 《艺术健身房, ART GYM》、郑先喻 / CHENG Hsien-Yu Machine 《The face of the machine of face.》、陈昱荣 / CHEN Yu-Jung 《未曾存在的痕迹 Traces That Never Existed》。

同时为此次策展人也是参展艺术家的李德茂,在仓库墙面上投影着海浪来回拍打的影片,并现场布置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盏台灯,桌上摆着几张中英文文件,他试图循着帕洛玛先生揭开的、走在海滩上的观察与沈思,让观众可以阅读小说,也可以坐下来听一场读小说的声音演出。

同样以声音为主要创作的陈琛,他以AI旁白网站的中文声线选项「Mr .Chang」,张先生塑造一个的虚构角色,操着武侠小说的口吻,谈论着一个关于另一世界的故事,并非来世、而是一个与现实并行的幻境,这个幻境就是透过敲打键盘及其他物件发出声响,来呼应小说中的情节。透过这样的说书人叙事,重新谈论于虚拟数位介面中的身体感,并更着重在其中「没有脚」的概念,并连结至武侠电影的轻功意象。

辛佩津《小猫头鹰》作品结合绘画与声音,她总是从感觉的、材质的、形象的、表现的缝隙里透露出心里的声音,不是经由描述解释,而是透过感性经验去触及的一个纯然的彼端。「也许 会听到他的声音 有可能 走走时会看到他的身影」她说:一切似乎在梦中,真实与虚拟之间。

2022春,黄迦到花莲与台东边界处的阿美族部落收音录影,并录下他们的日常吟唱,搭配纪实录像剪接成实验性影像。这件作品既纪录当代原住民的生活样态,也是一件声音作品,呈现原住民音乐家最草根原始的声响。与台东真柄部落的「马格拉海的改硬」合作,并邀请主唱若琳担任纪实录像中的主角,让音乐所搭配的影像从她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长出。在这个计划里,黄迦试着找到一种更真确的影像语言,为原住民音乐文化建档。

八年过后,曾经的过往「服贸」如今又因总统大选而浮现,马立群试着结合八年后的影像交叠,他以不同的视角重新观看,或许存在的,只是过往的记忆,某种时代的标记。

「马立群做为资深的媒体记者,深知媒体的主导权力。他采取个人行动创作的方式,脱离新闻共同体,摆脱集团的一致性操控,借以保持个人观点与作品独立性。他于2015年发表的影像〈公器〉(Public Institution),以警察权力的行使做为议题,将武装警察驱赶占据行政院的群众影像陌生化,完成看似新闻的形式,却又迥异于新闻,接近于纪录片或民族志的影像。

另一方面,透过影像模糊与缓慢,以及声音重复等的陌生化处理。让读者阅读中断,脱离既定的阅读习惯,重新唤醒自身的观看意识。

借以解除读者已经被讪动的情绪,脱离已经输出的意识型态,在陌生讯息的情境下,重新组装影像的判读,保持阅读的思考,将价值判断的权力归还给读者。」郑中信如此形容马立群这部《公器》影片。

艺术家绝不落后于科技,郑先喻以为机器的脸(机器是否需要类人的面容)一直是各个领域讨论与研究的焦点,包括哲学、心理学和电脑科学。机器拥有面孔的想法也提出了关于知觉、身份和意识的本质,以及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此次参展作品运用GPT-3模型与客制API进行串接两组语言模型进行对话,这对话在展览中从不终止,只要机器开着,对话就持续进行中。

陈昱荣《未曾存在的痕迹》透过现地,将过去不同地点所回收回来的材料重新拼贴组装,透过一种行动式的身体装配过程,以一种未知的状态重新建构这些介于废弃与半废弃状态的材料。艺术家希望透过一种身体与物件关系的中介,指涉至一种探讨日常中的游离与不可预测性,并借由扩张这种知觉系统的交叠状态,带出我们对于生活中虚实关系的哲学思考。

艺术家李若玫的创作蕴含着与家人的深厚情感,不论是未曾谋面的太祖世代、或者是生命中亲密相处的奶奶爷爷,她对于奶奶的身体经验感同身受,从身体疼痛回溯劳动的生命故事,最后落在桔粉红色的相思树叶上,这是以植物染色的纸张创造出相思树叶和人体皮肤的连结。

观看这些植物拟态的创造,我们仿佛游走在存在与消逝、死亡与延续、时间与生命的循环之中。李若玟试问植物是什么?植物和你我有什么样的关系?植物是否可以成为我们托付情感的对象、带领我们趋近面对并无惧于死亡?本论坛场次将透过人类学家的广角,与艺术家如叶般的脆弱与感性,「试问,植物是家人吗?」

找寻自我,通常是艺术家用来与自我相处的最佳创作及提问的方式,同样的以《回家的路》为此次展出的邓博仁,他透过摄影、绘画、拼贴,沿着东海岸的山与海望着,试图提问自己的根在哪里?

《在此刻发生了》展出艺术家随时随地透过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想到的、质疑的、好奇的等等,用作品产生与自己、社会及生长土地的对话。

主办单位 | 北角工作室、志哈克艺术实验场

协办单位 | 财团法人台湾生活美学基金会花创园区

赞助单位 | 国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