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第一代建筑师高而潘 产学界同推崇
图为2009年台博馆「原乡与现代—台湾战后建筑文件展」,高而潘(左)代表所有捐赠者将建筑设计图赠送给文建会主委黄碧端(中)。(黄世麒摄)
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巨擘高而潘作品遍布全台,胡适墓园、新淡水高尔夫球场俱乐部、月里山庄、台北市立美术馆与华视大楼等皆是其知名代表作。他在1980及1984年获台北市政府优良设计奖、1993年以冬山河亲水公园荣获第15届建筑师杂志国际合作优良设计奖、1996年获颁内政部营建署第2届中华民国杰出建筑师奖,并于1999年获选中华民国建筑学会第1届会士。
高而潘1928年出生于台北大稻埕望族家庭,1951年毕业于台南工学院建筑系(今国立成功大学),并通过公务人员高等考试建设人员,及工业技师考试及格。1965年起执教于淡江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建筑系,1966年成立高而潘建筑师事务所,历任台北市建筑师公会、中华民国全国建筑师公会理事长。
文化部表示,国立台湾博物馆自2007年起开始推动「二次战后台湾经典建筑设计图说征集数位化计划」,高而潘将其执业生涯的8000余幅建筑图说全数捐赠该馆。台博馆未来亦将持续相关研究、展览及推广工作。
高而潘是台湾在二战之后所培养的第一代建筑师,深受学界与业界推崇。在台湾现代建筑史发展脉络中,高而潘更是代表性的经典人物,「高瞻远瞩:高而潘建筑作品珠玉展」不仅是向前辈建筑家致敬,更是为了彰显高而潘所代表的二战后第一代建筑专业者,能在时代洪流中突破现实的挑战,并且始终凭借着厚实的专业能力,稳定地贯彻自我理想的轨迹。
该次特展选出的设计作品跨越1960年代至1990年代,也是台湾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变的关键30多年。
60年代的3件作品是省立护专文教大楼、胡适墓园与新淡水高尔夫球场俱乐部,显示了RC塑性特质的粗犷主义(Brutalism)特色,底层空间通透而流畅。70年代的三明大楼、台北市银行大厦与台中张淑龄公馆,前两者是商办大楼,以水平窗采光,并分离出垂直的服务核,机能明确,台北市银行大厦首先采取主体退缩,为都市公共空间作出贡献。
80年代的作品代表为月里山庄、台北市立美术馆和华视大楼,其中,台北市立美术馆发挥了代谢建筑(Metabolism)空间延展概念,华视大楼是竞图案,底层及地下的公共空间为市民所享用也是一项突破创举。该次更特别把台北龙山寺的两侧建筑设计提出陈展,说明现代设施如何与古迹协调共构,相信许多参观龙山寺的人都几乎不曾察觉新设施的存在,这是建筑师巧思的成果。
高而潘11月14日辞世,享耆寿95岁。文化部长李永得闻讯深表哀悼并表示,高而潘建筑师经年从事建筑实务与教学不辍,作品忠实反映当代台湾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展与成就,是1960年代以来现代建筑在台湾实践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