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煌随笔/传统汉字的融合和再兴(1)

张炳煌

中国字的起源,从象形刻划符号来表达意思,经过「六书」的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来形成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浩瀚的汉字。其间经过各种字形的改变而留存了许多字体;这些字体有的已不实用,有的仍然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字体,最主要的是楷书及便于书写行书草书(见上图,作者提供)。

上古以来,文字记录和流通,始终以书写和借由工具二种方式来呈现。

书写文字留存下来的是笔迹的记录,除了一般文书,少部分是具有艺术素养者所留下的墨迹。如果是专精书法艺术者,其作品就成了墨宝

而经由工具呈现的,则方法甚多,例如目前所知最古的甲骨文是刻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铸造于铜器上的金文、刻于碑石上的碑刻字迹、以木板刻制的拓印印刷字迹等等,都是后世得以探窥文字流传的轨迹和字样。这些传承下来的文字,无论是书写或是经由工具的呈现,都能将字形正确的表达,这就是中国文字的传统

在不同时代的朝廷,为着政令宣导和记录,必然使用比较具有规矩的形体字形,例如自唐而下,几乎各朝都是以楷书字作为正体的的官方字使用。正体的字形,经由印刷或是工具的再呈现,由于字形工整正确,便于认识和了解,对统治者而言,有其必要。然而一般的书写,显然就不便捷,于是予以减省笔画和连接运笔的行书就成为日常使用的书体,如果再加学习,与行书同一系列的草书字,也能受大家喜爱。

于是汉字的使用就在这样的需求下,历经各朝各代,正体楷书与方便的书写体,同时延传下来。传承的有书写而成和借由工具所制作的各种不同的字迹,有实用的、有艺术的、有工艺性的,可说是琳瑯满目,各有不同的深度和美感

到了当代,在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文字字形使用有了不同的方向,为着提生文字的方便和尽速解决文盲,大陆实行了文字的简化,台湾相对于文字的简化,坚持正体的正统楷书字,早期互相批判,台湾以正统的正体字,批评简化字的胡乱作为,大陆则认为随着时代需求,简化是趋势,而以繁体字称传统的楷书字,以显现繁复不长进的正体楷书。两岸刚交流的时期,在不同的场合中,只要谈过这一逸提,一定是一来一往的激辩,甚至剑拔弩张几近口角。随着两岸交流频繁,互相有所体谅,现在几乎不再争辩,而是认清事实,朝向如何解决的途径共同努力,毕竟文字的使用,关乎往后中国文字的传承,在这时代搞得互不相让,指又让后视觉得不变和视为笑话。

目前看来希望维护传统正体楷书字的是台湾,也较为积极,采取消极应对的是大陆,因为大陆目前仍是极权统治,自然不愿见到只实施三十余年的简化字,马上就要加以更改。台湾的动作就显得多些,民间及学者们几乎是一面倒的和魏正体楷书字的使用和强调其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官方也是希望有所作为,最积极的是马英九总统,从他在台北市长任内,就着令教育局必须发表正体字的手册和设立网站,并且举行汉字文化节。他也曾经亲自向微软高阶人士提出,不宜在界面上标注「简/繁」,而应是「正/简」字的切换,可惜未竟功。

汉字文化节设立的时候标榜正体字的宣扬,内容多以相关内容进行,今年已是第八届,规模越来越小,已经不见当年的气势。反而是中华文化总会因应汉字的传扬,与大陆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举行汉字艺术节,既是两岸共同举行,就不再只是宣扬正体字了,而是两岸使用文字的融合,所以又设有中国语文知识库网页。希望两岸使用者自我解读,各取所需,文字自然有一天会因为大家的认知,而能趋于一致的使用。

官方的文化部和教育部应是职司文字传扬的主要单位,不过政府单位大慨觉得这种工作男有政绩可表现,又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烦恼,干脆来个不理不睬,反正少作少错、不作不错,又影响不到考绩薪水

至于大陆,一切以党的意思为依归,记得早期去大陆,只要带的物品上的文字有正体字,也就大陆说的繁体字,一定会被挡在海关,不准携进。随着两岸关系越来越和缓,情况就越为改善,例如自行涂掉就准予携入,现在则是毫无限制。甚至在中国教育部今年所公布的学生书法课程中的指导纲要明列小学四年以上学习软(毛)笔书法,必须临摹经典范帖,所谓经典范帖,就是古典的碑帖,里面的字全是传统的文字,没有简化字在内。

这些叙述,只是目前情况发展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内容,多有待日后逐步道来。

●作者张炳煌,字子靖,毛笔硬笔书法家,曾荣获过中华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奖章、国立历史博物馆金质奖章,曾在华视社教节目《每日一字》书写标准国字近20年,并获选为2010年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