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丰数智观察 | 从洗碗工到AI教母,李飞飞如何完成逆袭?
“章丰数智观察”视频号由浙江省经学会常务副会长章丰主理,依托其20年政府和媒体工作、10年大厂和行业服务经验,专注解读数字经济领域重要动态。
本期视频聚焦“AI教母”李飞飞的最新自传《我看见的世界》,为大家解读这本关于热爱、成长、科技和未来的好书。以下为文字版,共计2627字。
今天和大家聊一位AI圈的牛人,她从中餐厅打工妹逆袭藤校,23岁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29岁加州理工大学博士毕业,36岁晋升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45岁成为美国三院院士,她就是被称为“AI教母”的李飞飞。
大家好,我是章丰,一个什么都能聊的数字经济观察者。
最近李飞飞出版了一本自传,书名是《我看见的世界》。如果你关心教育成长和科研的话题,或者你希望了解人工智能从学术奥秘转变为头条新闻的精彩历程,这本书里都藏着激动人心而又富有启发的答案,这是一本我五星推荐的好书。对我来说,类似的阅读体验,上一次还是14年前读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
这本书的写作也很有特点,我把它总结为“一半是生活,一半是科技”。按照时间线,李飞飞把自己的人生岁月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史编织在一起,就像这本书的书名《The Worlds I See》,一语双关,既是指她个人所经历和看到的世界,同时也是人工智能从学术到产业帮助人类看见的世界。
在这本书里,你不仅能够读到一位顶尖科学家穿越青春期的迷惘,一路克服移民求学科研的种种困顿,升级打怪的心路历程,也能跟随李飞飞的足迹,走近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位位优秀的学者。
这本书对我的触动最大的点有三个,分别是家庭、科研和人本主义。
01 家庭
先说家庭,原生家庭是每个人的出场设置,家族的基因是一个人的馈赠,也是一个人的枷锁。李飞飞的成长史,是一部关于热爱和天赋被激发、被保持、被弘扬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父母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李飞飞的父母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是这一对拥有很高天分的夫妻,为了一个自由的环境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并且决然地选择从相对舒适的中产生活出走,来到陌生的国度。
李飞飞全家福
关于她的父亲,李飞飞在书里写了一个细节:他总是在寻找各种机会表达自己的立场,游走于愚弄和颠覆之间,乐此不疲。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通知每个孩子准备统一的白衬衫,参加即将举行的全校运动会,父亲仔细读完参会要求,脸上露出了顽皮的微笑,表示自己一定会一丝不苟地执行每条指示,但等到运动会那天,在一片白衬衫的海洋里唯有我的衬衫上是彩虹色的纽扣。
如果说李飞飞强烈的好奇心源自父亲,那么为这份好奇心指明方向的人,则是母亲。李飞飞本科毕业,移民家庭的困顿让她萌发了放弃科研梦想去接受一份华尔街高薪offer的念头,她去征求母亲的意见,妈妈只问了她一句“这是你想要的吗”,李飞飞回答“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面对我的含糊其词,母亲的回应总是一针见血,速度之快,让我得花点时间才能反应过来,三步绝杀,一剑封喉。我要去读研究生了。
在之后的数次重大的人生抉择中,父亲的浪漫主义和好奇心拯救了李飞飞,而母亲的严谨和执着在人生的关键路口喝止了她的动摇。这里有大量动人的细节,只能你自己去阅读当中慢慢体会了。
02 科研
书里最大的篇幅还是关于李飞飞的科研生涯。说起来人工智能其实是一个翻红的概念,早在1956年人工智能的研究就出现了,那时美国一批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达特茅斯暑期研究提案”的构想,他们打算找10个研究生,花上两个月的时间来让计算机程序变得像人一样的智能。这个计划今天看来实在是过于天真,也算是代表着人类的“无知者无畏”。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人工智能诞生
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研究者们前仆后继经历了至少三轮所谓人工智能的“冬天”,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李飞飞见证过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的寒冬,也经历了千禧年之后的复苏,而当下正身处于人工智能炙手可热的浪潮之中。这些细节在书中都有大量的以李飞飞为第一视角的描述和思考,轮廓鲜明,笔触细腻,比读纯粹的科普文章过瘾很多。
李飞飞在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成果之一,是创建了图片数据库ImageNet。张亚勤对此有个评价:“李飞飞创建的ImageNet是图像深度学习的第一个油田,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了基石性的贡献。”书中完整地展示了李飞飞形成研究思路,并且在巨大的质疑和不确定中,和她的第一位博士生邓嘉合作,最终完成ImageNet项目的艰辛历程。
惊心动魄的科研背后藏着三个我十分服气的洞察。
第一个是关于热爱。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面写道“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所有成大事者都是“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第二是关于企业家精神。科研和创业一样,要开创一个新的领域,必须具备对风险、对不确定性的包容乃至偏好,必须具备一种盲目的乐观才能够穿越质疑,九败一胜。
第三是关于运气。所有的突破性创新往往需要借助一群人,集结一个时代的最新变量。
ImageNet是一个包含了2.2万个类别、多达1500万张人工标注图片的巨大项目,在当时与其说是一个科研项目,更像是一场豪赌。在最困难的时候,一位研究生向李飞飞介绍了亚马逊的众包服务平台“土耳其机器人”,最终是互联网、搜索引擎和众包技术成就了ImageNet。之后为了推广ImageNet,李飞飞发起了基于ImageNet的视觉识别挑战赛,在连续两届的颓势之后,多伦多大学的一个参赛团队借助被冷落了20多年的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了成果的突破,而算法背后是电子游戏市场催生的、英伟达的商用GPU的算力加持。
书里李飞飞有一段小小的幽默,她写道:所以在2012年初的某一周,当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图形处理器,忙于渲染抖动的机枪、成群结队的僵尸和弹片飞溅的爆炸时,有两台图形处理器却在多伦多的某个地方将一种新型神经网络从理论变为现实。在李飞飞科研生涯的至暗时刻,智能时代的三件套——算法、数据和算力,顺利会师,相互成就,名满天下,这何尝不是一种运气。
03 人本主义
说完科研,最后聊一点人本主义,这也是李飞飞在自传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铆定的“最新的北极星”。
李飞飞是一位比较早的具备人本主义意识的人工智能科学家,这种自觉的意识部分来源于她对患病的母亲长期的照料,也来自于少年时期在母亲影响下大量的人文经典书籍的阅读。从人本主义出发,她对AI的担忧包括了在具备偏见的语料喂养下,人工智能的价值观对齐问题,也包括了少数族裔女性在AI领域的平权等等。
为此,她联合发起了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她的学生一起实施了AI4ALL的公益项目,向有色人种学生和经济困难学生等边缘群体,提供学习帮助。
她在书里写道:科技革命必须深深根植于人类奋斗的基础之上,必须尊重全球社会的集体尊严,必须始终牢记自己的起源。因此,人工智能革命必须明确的“以人为本”。
好了,这本书的介绍就到这里了。真正的收获和乐趣,还得你自己在阅读当中去体会。最新的消息,李飞飞博士也在空间智能方向开始了她的新一段创业。我们期待在人工智能大爆发的时代,李飞飞能够带领我们看见一个更大的世界,那将会是一个社会更有活力、普通人更有尊严的新世界。
文 | 章丰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