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南浔古镇:梦里水乡不难寻
从湖州高铁站下车,坐上去往南浔的公交,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南浔古镇。新建的丝绸码头高大宽阔,码头上,游人往来如织。租一条小游船,顺着古老的�E塘运河前行,不知不觉就到了古镇深处。
南浔古镇位于浙江湖州南浔区,初为浔溪村、南林村,至南宋淳�v十二年(1252年)建镇,取两村名之首字,称“南浔”,至今已有760多年历史。自西向东的�E塘运河与自南向北的浔溪相交,构成十字港形态。镇上房屋依河延伸,石桥傍水而立。清亮的河水哺育了小镇,也孕育了闻名天下的辑里湖丝。用这里的河水缫的丝,白、匀、细、圆、韧,品质绝佳。靠着位于京杭运河口的便利,早在南宋时,南浔一带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至明清,更是富甲一方。
沿着�E塘运河行至通津桥,就到了十字相交处。船一调头,进入浔溪,丝行埭老街就在溪边。这条不足百米的石板街上,烟火气十足。小吃店前,身着花围裙的老板娘正忙着炸油饼。不远处的丝绸店里,不少游客在挑选丝巾。
陆士虎老人今年70多岁,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浔人,他对小镇历史如数家珍。据他讲,明清时期,每逢小满新丝上市,丝行埭上“列肆喧阗,衢路拥塞”,“一日贸易数万金”。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南浔的丝商们不再只是在当地贩卖生丝,而是走进了大上海,开始从事生丝出口贸易。他们还涉足银行、地产、铁路等行业,积累了巨额财富。当地人用动物体形大小比喻浔商财富规模,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
坐船顺着浔溪一直往前,没多久就看到一座江南大宅,那便是崇德堂,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第三子刘悌青于清光绪年间所建。外面白墙黛瓦,里面却是欧式建筑,巴洛克式门柱、花岗石台阶、半圆阳台、镂花铁栏、木质百叶窗,尽显屋主人的西式审美趣味。再往前,就到了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长孙张石铭的旧宅。楼窗上镶嵌着法国进口的蓝色刻花玻璃,上面镂刻着四时花果,工艺繁复,时人称“一块玻璃一两黄金”,为当世珍品。
张静江故居、金家大宅、求恕里……小镇上的古建筑群超过20万平方米,蔚为壮观。船行至浔溪最南端,就到了江南名园小莲庄。它是刘家祖孙三代耗费重金建造的私家园林,规模宏大,精美绝伦。园林中心是一个占地十数亩的荷花池,回廊、亭阁、假山、老树、古藤点缀其间,沿湖长廊上镶嵌有众多名人手迹碑刻。长廊中间的升斗厅,是主人与文人雅士吟诗喝茶的地方,有“净香诗窟”的雅号。
刘家的后代中,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其中之一就是藏书家刘承�帧E�邻小莲庄的嘉业堂,是刘承�炙�建的藏书楼,曾藏有数十万卷珍贵古籍。1951年,刘承�纸�嘉业堂捐给了浙江图书馆。如今,它正迎来自1986年后又一次大修。从门口向内望去,主楼被层层脚手架围绕,工人们正在小心地更换屋顶破损的瓦片。
浔商靠“一根丝”起家,深知财富聚难散易的道理。在小莲庄内,有一座叔�O奖学金成就展览馆,吸引了许多人参观。走进馆门,墙上“得诸社会,还诸社会”8个字格外醒目。陆士虎说,这是南浔“四象”之一顾家第三代继承人顾叔�O的临终遗言。顾家的丝行在第三代手中已经衰落,第四代顾乾麟在父亲病故后辍学经商,10年后重振家业。1939年,顾乾麟以父亲的名字设立奖学金,资助家境清寒的优秀中学生,至今受惠者已有近万人。
陆士虎从小便听“四象八牛”的故事,儒商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镇上的古建筑承载着这些名人巨贾的故事,是宝贵的文化遗产。2011年,南浔成立古镇管理委员会,古镇保护与发展掀开新篇章。除了对刘氏梯号、张石铭旧宅、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当地还成立了以建筑园林、江南商帮等为研究对象的南浔学研究会,陆士虎作为其中一员,加入到推动古镇文化复兴的大潮中。
前不久,陆士虎家所在的宝善街开挖,他搬离了老房子。“宝善街原来是宝善河。在我的记忆里,河上有三四座木桥,河埠头随处可见,人们外出、求学、嫁娶、贩运都离不开这条河。”陆士虎说,宝善河后来不再行船,被填成了街道。如今要恢复水乡风景,让宝善街变回宝善河,他别提有多高兴。
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南浔古镇成为首个整体荣膺世界遗产的江南古镇。近年来,南浔古镇交通越来越便利,游客也越来越多。不少在外打工的南浔人回到家乡,开餐馆、办民宿,收入比从前翻了几番。浔溪旁的“花间堂・求恕里”是一家“网红”民宿,生意火爆。求恕里原是刘承��1930年所建别墅,本着“活态利用”的宗旨,政府将求恕里外租作民宿。“装修就花了1250万元。你看这间房,为了保护屋顶的雕梁画栋,没有改作客房,把它变成茶室。”花间堂・求恕里总经理刘玲说。
华灯初上,通津桥在灯光映衬下更显古朴幽美,不少游客在桥上举着手机自拍,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自去年南浔古镇开通夜游路线以来,夜间经济愈发红火。未来,随着南浔高铁站的建成,古镇将书写更多美丽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