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人民的公园,为何几代人都喜欢去?

这座人民的公园

伴随了几代上海人的成长

许多上海人的相册里

都会有一张专属于它的留念照

历经岁月的雕琢

人民公园一路的成长与变迁

正是黄浦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缩影

挥之不去,几代上海人的“情结”

“据我妈妈讲,小时候,每次去人民公园,总是玩到不肯回家。”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陈丽,在很小时候就和人民公园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她的儿时印象里,人民公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好玩”。公园里,假山、凉亭相映成趣,绿树、草坪高低掩映,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供人划水的小艇。每次划船,她总会情不自禁想起小学音乐课上教的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所描写的心情和风景正是真实的写照。而最令她疯狂的是滑滑梯,“每次去人民公园,不滑上几十回,我是绝不肯罢休的。”

“你能理解那种简单而又纯真的快乐吗?”陈丽兴奋地向记者回忆道,“就是‘嗖’地一下从最高点滑下来时,那种雀跃的场面,真得烙在我们记忆深处很久很久。”陈丽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滑滑梯还算新鲜产物,骨架是用便宜的方管或圆管焊好之后,刷上油漆,外部光滑,里面有些毛糙,可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的游戏器具,就成为了孩子们欢乐的代名词。

机缘巧合下,大学毕业后的陈丽又回到了心心念念的人民公园,成为了一名工作人员。2000年,为配合市政建设,人民公园又一次迎来大规模改建。改建后的公园,占地面积不到10万平方米,共设五个出入口,主门为5号门(南京西路231号,大光明电影院对面),位于人民广场南北中轴线上。以中轴线为界,将园区大致分为东、中、西三个区。西部最大程度保留原先荷花池、西山瀑布等传统景观,东北部为儿童游乐园,东南部和中部则是老年人休闲锻炼区和百花园等。

从游客变为建设参与者,陈丽说,人民公园虽然面积变了、娱乐项目也作了调整,但它依旧像无数上海人的“家人”一样亲切,公园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张张欢乐的笑脸依旧如初。人民公园,这座人民的公园,书写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时代记忆,见证着这座光荣之城的蒸蒸日上。

日新月异,“公园+”赋能让“人民”成色更足

9月末的一天,蒙蒙细雨,人民公园园艺大讲堂内人头济济,闹猛得很。虽然是工作日,又是下雨天,不过这并未影响社区居民和美院师生参与讲座和工作坊活动的热情。当天,“园艺新风——人民公园艺术社区展第四回展”在人民公园正式亮相。

作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设置的《园艺新风:当人民公园遇到蓝晒》讲座与工作坊,更是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让人民公园园艺大讲堂座无虚席。市民们不仅能够学习蓝晒技法的原理及其艺术应用,还在人民公园中亲手捡集植物,并创作属于自己的蓝晒作品。

现代都市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来人民公园?这还要归因于“公园+”的赋能。2022年,在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的推动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黄浦区绿化管理所共建的“上海美术学院——人民公园教学实践基地”正式挂牌,双方在公园提升与艺术主题介入、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等方面展开合作,将美院各专业学生的教学、创作引入公园,为人民公园注入新活力,共同打造公园的品牌栏目“园艺大讲堂”。

“很多市民都知道人民公园,但我们也希望能够让市民在游园的同时也能邂逅艺术。”人民公园公司党支部书记金溢彬表示。而市民们对这种赋能,也是满心欢喜。有市民表示:“艺术为公园注入了新的活力,艺术元素与公园融合在一起,太好了!”还有市民希望,“人民公园能有更多的公共空间注入艺术的元素,提升大家的艺术审美和普及美育,在平日里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而事实上,在人民公园内,还藏着一个“艺术天地”。成立于2005 年的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 ,不时有“跨界+”的艺术展览与活动。这里原址为人民公园内的一个玻璃温室,现在,你仍然可以在馆内欣赏原始的玻璃温室结构和博物馆外的自然景观。走进这座上海市中心最受欢迎、最热闹的公共园林,热爱文艺的市民一定会找到最流连忘返的那片天地。

在区绿化市容局的指导下,在金外滩集团下属人民公园公司的支持下,72岁的人民公园正在“公园+”的建设下,实现绿色空间品质和服务水平的双提升,为打造成更开放、更高品质、更具活力的百年公园书写出崭新篇章。

记者 / 王月华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 人民公园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