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范文!2024国考行政执法申论大作文(含解析)

2023国考《申论》大作文(地市级)

请结合“给定资料5”,围绕行政执法工作中的“力”“理”“利”进行深入思考,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申论范文

从“良法”走向“善治”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国有“良法”,更须“善治”,但近一段时间出现的小贩面临“小过重罚”、老农遭遇“瓜田执法”等现象,暴露出行政执法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乱象。怎样从“良法”走向“善治”,成为行政执法的一道必答题。

“善治”之“善”,在于“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人民立场;“善治”之“治”,在于法理情结合的治理方式。只有把“善治”基础夯的更实,才能越发彰显政府公信力,将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向前进。

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行政执法的起点,也是终点。每过一段时间,总会看到“教科书式执法”在网络上刷屏,网友对执法人员规范执法、文明执法频频点赞的背后,也传递出法治建设深入人心的力量。对于执法者而言,只有坚定“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人民立场,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法治的阳光;只有充分考虑执法对象的切身感受,才会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只有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才会在镜头面前坦然无畏。让更多执法行为经得住镜头检验,才能让人民群众有越来越强的法治获得感。

严宽需相济,理法方能融。有媒体报道,有的地方对化工厂排放废水PH值严重超标的行为处以几百元的超低罚款,有的地方则对售卖一袋过期食品的商店开出万元罚单。这种处罚畸轻畸重的乱象,表面上是执法人员执法不严、不依法履职的问题,根子则是法治精神的缺失。要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善治”效果,就要在执法过程中融入人性关怀和理性考量,将‘释法明理、法理相融’执法理念贯穿执法全过程、各环节,才能让群众从内心遵从法治,打造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对行政执法者而言,其担负的执法工作工作面广、量大,同基层和百姓联系最紧密,行政执法成效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这就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加强执法人员规范管理,通过配发统一执法证件、统一执法标识、统一执法制式服装等方式,强化执法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也需要执法人员不断提升自身“善治”的水平,让行政执法在阳光下运行,群众看得越真切,对法治的信仰就越真诚,政府公信力的基础就越牢固。

行政执法工作承担着推动“良法”和“善治”相结合的重要职责,这就要处理好“利”“理”“力”的关系,努力在执法过程中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把“善治”基础夯的更实,让法治中国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题目要求结合“给定资料5”,这是往年国考申论中没有出现过的。就本题而言,结合“给定资料5”有两个作用。第一,帮助我们理解了“力”是政府公信力,“理”是讲清事理、法理、情理,提高法律遵从度,“利”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提供了写作素材,包括论据素材,如“S市对某化工厂排放废水PH值严重超标的行为处以几百元的超低罚款,L区则对某商店售卖一袋过期食品罚款上万元等”;也包括观点素材,如“要讲清事理、法理、情理,全面实现执法信息公开透明,实现执法过程全程可溯,这样才能够有效约束行政自由裁量权,以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这篇例文有意回避了分论点的小标题,而是采取更自然、更灵活的方式展开分论点。在考试中,也不必为小标题而头疼,提炼不出精彩的小标题索性就不写。

这篇例文从“理”“利”“力”升华到法治中国,是来自材料“在法治政府建设的各个环节中”的启示。

这篇例文结合了“瓜田执法”、“教科书式执法”等社会热点,使文章与社会实际联系更紧密了。

文/ 特约撰稿:初心老师

责编:韦思艺

校对:李向东

公考生都在用的备考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