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也有一缺:缺把企业放在手心上

他当时直指从政者、为政者只执著于政党利益,道德与公民伦理都欠缺,过去台湾强调「公民道德」,进而在行为举止、思维价值观都会有「自我的约束」,「现在则是想怎样,就怎样,不管别人。」遑论为国内打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八年前,许胜雄说的话,搬到八年后的时空,一样适用。

为政者若有「德」,就会有同理心与慈悲心,不会将科学的能源议题、数学的净零课题,变成为政治攻防题,更不会将台商的全球布局,用意识流来区分,让企业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

为政者若缺「德」,想怎样就怎样,如何期待用科学的方式检视能源政策?又如何能期望用数学与逻辑,来计算净零目标是否符合现实?又怎么能指望政策的制定,不论是产业、两岸与国际经贸政策,是符合全民的利益?遑论会尊重专业的判断与意见了。

过去八年来,多少政策的发夹弯,都不是因为基于专业的判断,而是政治考量下的结果,政治盘算永远凌驾理性对话,是过去八年来企业内心深处的无奈,无奈中只能盼为政者凡是能够少一点政治,多一点科学与数学,经济的题目,能够用科学、数据与逻辑来解,而非政治。

企业界心里也很清楚,政治可以扭曲科学,但是科学无法演算政治的算计、复杂的人性,还有因政治、人性所造成的影响。

这或许也是九大工商团体日前邀三党总统候选人倡谈国家经济政策时会说,工商界由衷期盼「选举过后,台湾能寻求共识、建立信任、停止内耗」台湾投资环境的优劣,系于为政者的同理心与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