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城市都是你的運動場:巴黎奧運如何將文化地景打造成體育慶典?
巴黎奥运的热气球圣火台与艾菲尔铁塔。 图/路透社
「如果你有奥运主办权,你会准备多少经费,投入到哪些项目,预计效益为何?」
为了回答这道基本的问题,所有争取主办权的候选国透过厚厚的提案计划书、丰富的论述、细致的表格及各种吸睛的示意图,企图证明他们能提供最完美的答案。
根据奥运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研究,争取奥运主办权的提案,常见有3种主要的论述策略。第一种是「国族型」,以国家的强盛为主要论点;北京奥运、索契冬奥以及伊斯坦堡(争取失败)为此类的例子。
第二种是「城市发展型」,强调奥运的举办将实现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愿景;雪梨、雅典与巴塞隆纳是这个类型的典型。
第三种是「自信型」,这种类型的提案仗着城市原本就具有的优越机能,主张的不是城市将如何受益于奥运,而是「因为该城市的主办,奥运将获得最完美的演绎」。2012年伦敦奥运、2020年东京奥运、2024年巴黎奥运以及2028年洛杉矶奥运的提案,就是「自信型」的案例。
然而巴黎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种自觉。历经多次角逐失败,巴黎的奥运论述与具体规划有许多改变,直到争取2024年奥运时(2017年申请)才成功地展现其全球都市(Global city)的姿态,并走出独特的巴黎模式。
巴黎在争取2024年奥运时(2017年申请),成功地展现其全球都市(Global city)的姿态,并走出独特的巴黎模式。图为巴黎奥运的热气球圣火台飞过巴黎上空。 图/法新社
▌整个城市都是你的运动场
虽然说在高深莫测的奥运政治当中,好的奥运提案不代表就能成功取得主办权——巴黎角逐成功有一半归功于部分竞争者撤案(汉堡、罗马、布达佩斯),另一半归功于与洛杉矶达成共识——然而这并不影响巴黎的2024年奥运提案相当优秀的事实。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除了极少数赛事的场地异动之外,巴黎奥运的准备工作几乎如实地实践了当初提案的论述。这个论述的主调很简单:
是什么样的具体规划能够成就这样的论述呢?秘诀在于将主办权的两大评量重点与都市本身的特色相结合。
第一个评量重点是:主办国是否有能力动员足够的资源与专业,以选手及赛事为核心做最佳规划?从这点延伸出来的是聚集性(compacité)的概念,也就是说选手所需的一切资源与设施都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住宿点与比赛场定不能距离太远。以奥运比赛项目的量体而言,这考验的是主办地点的体育场馆、交通设施是否足够发达,以及处理复杂调度安排的技术是否纯熟。
第二个评量重点是:主办国为举办奥运所做的投入是否能转化成其他的价值?这个重点反映的是节约(sobriété)的标准,也就是说「专门」为举办奥运所做的投资应该尽可能压缩,能与城市既有的资源及开发方向相结合的计划应该被优先考量。
比较过往争取失利的经历(2008及2012年的奥运),巴黎为了争取2024年的奥运在规划上做了两大改变。首先,专门为奥运所建造的场馆大大减少,除了选手村、媒体村以及原本就预定兴建的拉夏贝尔门体育馆(Arena Porte de la Chapelle)之外,只有一个永久性场馆是特别因应奥运赛事而兴建的:水上运动中心。这主要是因为十几年来法国为了举办各种国际赛事,相关场馆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下已逐步到位,以至于巴黎争取2024年奥运之际可以骄傲地宣称已具备90%的比赛设施,完美达成节约的目标。
第二个重要的改变是:巴黎地区赛事的主要分布,由原本的巴黎西南市郊转移到最精华的古都中心——这一点强化了聚集性的要求。
巴黎几乎没有做太大的改变,没有专属的奥林匹克公园,而是让整场盛会在既有城市空间中展开。图为7月26日,塞纳河上的巴黎奥运开幕式。 图/法新社
虽然市郊地区透过快速道路的连接,在交通时间上不一定比前往市中心更长,然而就地理位置而言,把活动重点放到市中心的确让空间更为集中,也无疑带有推销发达的城区交通的用意。
另一方面,利用原本并非体育用地的空间,以暂时性的设施打造成短期比赛场地,避免创造无谓的蚊子馆,某程度也促成了节约性的目标。
重点是,巴黎得以借此将自身的都市地景摆到最前线,将各项运动的风采直接与著名景点重合;宣传2024年巴黎奥运等同于宣传所有使巴黎成为巴黎的一切,其文化、建筑、历史、美学、观光等等。巴黎模式是伦敦模式的反论——相较於伦敦利用奥运大举投资建设伦敦外围市镇(后续经济效益也成效良好),巴黎几乎没有做太大的改变,没有专属的奥林匹克公园,而是让整场盛会在既有城市空间中展开。
巴黎在其提案计划书中主张运用法国向来的观光优势——其文化遗产——打造独一无二的奥运体验,甚至直接表明:在著名景点举办比赛将会增加收视率、嘉惠转播媒体。其中又有一个关键字反复出现:庆典(fête)。
虽然每届奥运都是以一个城市为代表,但从未限制赛事只能在该城市举办。这次巴黎奥运的活动地点其实遍及全法——足球赛将巡回全国各大城市的球场;射击比赛将办在距离巴黎3小时车程的沙托鲁(Chateauroux);帆船比赛在马赛;冲浪比赛则在海外属地大溪地。除此之外的所有项目则在巴黎及其外围地区。以前面提及的城市空间与庆典精神为发想,本届的奥运海报以各个巴黎地标为元素组合成一个缤纷的竞技场——「城市型体育场」(ville-stade)的概念就此诞生。
本届的奥运海报以各个巴黎地标为元素组合成一个缤纷的竞技场——「城市型体育场」(ville-stade)的概念就此诞生。 图/巴黎奥运官网
▌在古迹里竞技——大皇宫(Grand Palais)(巴黎右岸)
在巴黎旧城区举办的比赛项目以塞纳河为中心,分布在左右两岸的历史地标上。其中大皇宫的中殿将举办击剑与跆拳道项目,是本次奥运唯一在历史建物室内空间举办的项目。
大皇宫建于1897年,建造目的是为了迎接1900年的世界博览会。其著名的中殿顶棚使用了6,000吨的钢材,成就了举世闻名的玻璃帷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技术。1975年,中殿被登录为法国国定历史遗迹;进入2000年代,登录范围扩及整个大皇宫建筑体。
除了世界博览会与殖民博览会之外,一个多世纪以来大皇宫已经迎接了难以计数的展览与沙龙:汽车、船艇、农机具、飞行器、艺术沙龙、文学沙龙、时尚展、甚至演唱会等,族繁不及备载。20世纪中以前,大皇宫还常年举办马术比赛——中殿的设计正是为了容纳一条长型的跑道——在当时是非常受巴黎人欢迎的活动。
马术以外,大皇宫传统上与体育没有太多关连,主要的功能还是展览场。然而这次的奥运也并不是大皇宫第一次举办运动比赛,2010年的世界击剑锦标赛就在大皇宫的中殿举办。也是因为这个经验,使得奥运主办单位相当有信心地将大皇宫纳入奥运版图中。
大皇宫中殿顶棚下,上演着巴黎奥运击剑竞赛。图为7月28日男子击剑个人项目的准决赛,日本选手加纳虹辉对决匈牙利选手Tibor Andrasfi。 图/法新社
▌重返历史轨迹——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距巴黎市约20公里)
凡尔赛宫见证了波旁王朝的巅峰及殒落,象征了法国迈向现代性之前的最后一哩路。其亮丽辉煌长久以来属于皇室,直到君主政权完全走入历史之后才成为法国人民的公共遗产;谈巴黎的历史不能略过令巴黎人又爱又恨的凡尔赛宫。
今年的巴黎奥运将在凡尔赛宫的花园举办马术各项目的竞赛,以及现代五项(马术、击剑、射击、赛跑、游泳)。选择这里进行比赛有几个原因,除了其平整开阔的空间适合整理成马术跑道,以及宫殿—花园—河道的配置,空拍起来非常赏心悦目之外,主要还是取其历史意义:凡尔赛宫最初的兴建目的是君王的打猎行馆,后来也是皇家马厩的驻扎地,长期以来为马术的传统重镇。
除此之外,本届奥运还有另一个项目,虽然不在凡尔赛宫举办,却与其紧密相关:马拉松(男子与女子)的路线将从巴黎市政厅出发,往返凡尔赛宫。这条路线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轨迹: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如日中天,巴黎又遇饥荒,但国君路易十六却躲在凡尔赛宫不敢面对,几千名愤怒的巴黎人于是徒步游行到凡尔赛宫,把皇室一家强迫带回巴黎。由于当时领军的主要为妇女,因此又称为「妇女进军凡尔赛事件」(la marche des femmes sur Versailles)。
在奥运马拉松项目之外,巴黎为了让民众亲近奥运,将于女子马拉松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推出「全民马拉松」(marathon pour tous),也是在同一条路线上进行,让跑步爱好者得以亲自体验国际级选手的路线,同时凭吊历史事件。
巴黎奥运马术比赛的各项目在凡尔赛宫花园举办。图为厄瓜多选手Ronald Zabala-Goetschel正在比赛,后方建筑是凡尔赛宫。 图/欧新社
▌在街头搞「街头运动」——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巴黎右岸)
滑板、自由式BMX(小轮自行车)、霹雳舞及三人篮球,这4项源起于城市街头的运动,将在巴黎奥运回到它们最原初的环境——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市中心。2019年选址确定,协和广场获得青睐。
协和广场原名革命广场(Place de la Révolution),在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期过后,为了呼吁法国人结束激情动荡、寻求和解,于是改名为协和广场(后来又经历多次改名,但最终还是改回协和广场)。路易十六和玛丽安东尼王后(Marie-Antoinette)在1793年被送上断头台就是在这个广场。整个19世纪协和广场见证了多次的群众起义及外国军队占据,一直到当代还是常有政治造势活动在那里举行。
广场上矗立的方尖碑是1830年鄂图曼帝国埃及总督送给法国的礼物;不过这个礼物对当时的法国而言还真是有点麻烦:一直到1836年,在海军工程师的指导下,用上了巨型起吊机和绞盘才成功将方尖碑立起来。
协和广场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连接许多重要场所与通道。向西北开启香榭丽舍大道,往东南衔接杜乐丽花园(Jardin des Tuileries);南面塞纳河,河的对岸就是国民议会所在的波旁宫(Palais Bourbon)。以城市整体的视野来看,协和广场刚好位于架构巴黎市两条主要轴线的交会点:连结蒙马特与波旁宫的南北轴,以及贯串新凯旋门(Arche de la Défense)与罗浮宫的东西轴。这是一个不管在地理上或历史上都充满了凝聚力与活力的空间。
将协合广场整建成这4种运动的比赛场地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整个广场及周围道路都因应工程而封闭起来。平日的车水马龙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4块不同的木作比赛场地及周围巨形的阶梯座位结构。巴黎的历史街区少有高楼,这些阶梯座位的顶层已经比大部分住宅还要高,观赛者在这个位置得以一赌奥运限定的风景,一眼览尽方尖碑、大皇宫、伤兵院(Invalides)、艾菲尔铁塔以及凯旋门。
巴黎从一开始提案申请时就坚持这些源于街头的运动应该要在城市的开放空间举行,而不是在体育馆里。如今这个象征意义已经达成,但巴黎的野心还不仅于此——奥运期间,协和广场不仅是比赛场地,也是「城市公园」(parc urbain),在比赛之外的时间开放民众购票入场参观,内有各种小型展览与活动,让民众更了解这些运动背后的「街头文化」。
协和广场上的巴黎奥运滑板比赛场地。后左为卢克索方尖碑。 图/法新社
协和广场上的喷泉与巴黎奥运观众看台。 图/路透社
▌城市运动场背后的无名英雄——爱抱怨的巴黎人
本文选择性介绍了以上3个地点,借以说明巴黎如何将奥运与城市地景结合。然而类似的规划还有很多,包含射箭比赛举办在巴黎左岸的伤兵院、柔道、摔跤比赛场地是战神广场(Champ-de-mars),以及沙滩排球比赛将在艾菲尔铁塔前进行。
不只运动员,奥运的观众也将置身巴黎地景其中,如马拉松及自行车的观众看台搭建于铁塔对面的夏佑宫广场(Trocadéro),铁人三项及马拉松游泳的观众看台则位于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更不用说塞纳河本身了,不仅将迎接游泳项目,还是奥运开幕式最重要的主角。
让奥运在整个城市中展开,这样的发想之所以能成功地具体化,首先是因为巴黎市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深度的城市,无论就其历史建筑或都市机能而言都有非常丰厚的潜能。其次是因为法国人充分了解自身的优越之处并以之为傲,善于勾勒美好的愿景与推销自己的价值,且过往已有相当多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及跨领域行销的经验。
不过笔者认为还有一个特点不容小觑,甚至可能是这样的巴黎模式得以真正行得通的关键:巴黎人早已习惯他们的「日常」就是由各种的「不方便」组成——罢工、交通误点、工程延宕、窗口放假、到处施工、信件寄丢、邻居通宵派对…等等。
重点是他们虽然很爱抱怨,却很少真的爆气崩溃——这或许是因为在法国的文化里,民怨对于主事者几乎完全没有情绪勒索的效果。爱抱怨的巴黎人常常一件事情念过就忘,生活还是得继续过下去(还是得继续面对下一件值得抱怨的事),就像一名经历奥运交通黑暗期、接受《巴黎人报》采访的受访者所言:
「进度延宕,一团混乱……这就是法国啊。」
或许,巴黎奥运主办单位能大刀阔斧改造整座城市的信心,就是这些可爱的巴黎人给的。
为巴黎奥运临时搭建的艾菲尔铁塔体育场,沙滩排球比赛直接在艾菲尔铁塔前举行。图为7月28日地主队法国对上智利的男子小组赛。 图/法新社
责任编辑/赖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