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海洋新生命 台達攜手海生館水下直播墾丁珊瑚產卵
台达文教基金会与海生馆合作,透过线上直播画面,让民众可以一睹垦丁海域珊瑚产卵的奇景。图片来源/直播画面
「生了生了!」在经过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漫长等待后,船上盯着水下画面一整夜的工作人员,终于看到了盘星珊瑚的口部,冒出了数百颗米粒大的粉红色卵子,珊瑚卵仿佛是雪片般随着海流飘散到漆黑的大海之中。透过直播画面,线上同时有数百人一同见证了珊瑚妈妈产下海洋新生命的魔幻时刻。
这些珊瑚精卵将在茫茫大海之中漂流、相会、授精,其中大部分会成为海洋中海洋生物的食物,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珊瑚,能够幸运成为受精卵,找到一处合适的地形附着、生长、茁壮,成为一株新的珊瑚礁、新的海洋生态热点。
工作人员拿着手电筒、背上气瓶,潜入漆黑的大海中,仔细寻找准备产卵的珊瑚。摄影/孙文临
珊瑚产卵时刻难以预测 水下直播可遇不可求
每年的农历3月23日是妈祖诞辰,同时也是垦丁后壁湖地区珊瑚产卵的时刻,妈祖生的前后一个礼拜,都有许多潜水爱好者会来到垦丁后壁湖的海岸边,带着手电筒摸黑夜潜,希望能亲眼目睹海底珊瑚产卵的情况,是当地期间限定的「海底夜市」。
海生馆副馆长陈德豪指出,珊瑚产卵的时间受到温度、潮汐、光线、海水营养盐等因素影响,依照过往经验,垦丁海域的珊瑚大多会在三月满潮后的第8天出现较大规模的产卵情况,特别是当太阳落下到月亮升起的这段时间,被海洋学者称为「全暗期」,有较高的机率观察到珊瑚产卵的状况。
不过,陈德豪也说,其实生物繁衍的机制相当复杂,很难精准算出珊瑚究竟会在哪个时间点会产卵,目前许多科学家还在持续研究珊瑚的繁殖机制。
为了这次的水下珊瑚产卵4K直播,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与海洋生物博物馆携手,与曾获得金钟奖的「水下三十米」制作团队合作,出动三艘船、超过20位工作人员,从直播前一周就开始下水观察珊瑚的产卵情况,寻找可能观察到产卵的区域及个体。台达基金会执行长张杨干与海生馆主任王立雪也接受密集潜水训练,首次挑战「海底主持」任务。
王立雪说,根据过往的经验,要判断珊瑚是否准备要产卵,会先观察珊瑚虫口部的膨胀情形,可以看到卵子慢慢累积在口部,把触手收回来,但每次要等待的时间不一定,「有时候运气好等一分钟就看到了,有时候则要有耐心慢慢等待。」她说,通常在珊瑚产卵的同时,附近海域中的小鱼及浮游生物数量也会特别多。
提高珊瑚基因多样性 海生馆采集精卵助产保种
珊瑚虫的繁殖方法很多,可分为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陈德豪解释,无性生殖的珊瑚存活机率高、生长速度快,但基因多样性较低;有性生殖则有机会增加珊瑚族群的基因多样性,让珊瑚生态系提高抵御环境变迁的生命韧性。
珊瑚的有性生殖又分为「排放型」及「孵育型」两种形式。王立雪解释,孵育型的珊瑚是在母体中接收共生藻,因此共生藻的类型会跟母体较为接近;排放型的珊瑚则是会把几十个精子跟卵子打包成一束,释放到海水中,海流会把精子与卵子打散,让牠们可以跟其他珊瑚精卵进行受精,提高基因多样性。
王立雪说,排放到大海中的精卵通常在当天或隔天就会形成受精卵,很快发育成可以游动的胚胎,往大海里游动。这些胚胎本身没有共生藻,会在游动的同时吸取不同群体的共生藻,慢慢发育成个体并经过变态,才会找到适合的位置固着,慢慢茁壮成一颗新的成熟的珊瑚。
珊瑚礁被誉为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提供许多海洋生物丰富的栖息环境,但近年来受到气候变迁影响,屡传珊瑚白化、死亡的状况,宛如热带雨林面临森林大火般岌岌可危。摄影/孙文临
核三厂出水口演替出耐热珊瑚 除役后面临新挑战
这几年随着全球暖化,经常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珊瑚白化」的状况。陈德豪说,白化是温度、水质等环境变化导致共生藻受迫离开珊瑚虫,不代表珊瑚死亡,「如果只是短期的白化,还有机会恢复生机,但若是长期、频繁的白化,就会导致珊瑚死亡、失去生态功能。」能够看到珊瑚大规模产卵,是珊瑚生态的健康指标之一。
海生馆多年来持续推动珊瑚方舟计划,在垦丁海域进行珊瑚的现地保育及异地保存。现地保存是研究当地海洋生态,了解珊瑚面对的各种危害,保护既有的野生珊瑚;而异地保存则是采集野生珊瑚的精卵,透过人为方式增加受精机率,每年尽可能搜集不同的种类的珊瑚,增加台湾珊瑚基因资料库的多样性。
「海生馆只会取一部分的珊瑚精卵,还是希望大部分能在自然中繁殖。」王立雪说,精卵取回实验室后可以进行冷冻保种或透过人为培育,搭配台达电子提供的LED自动化照明系统,协助珊瑚垂直养殖系统的复育工作,更精准的控制珊瑚生长环境。
选在恒春的后壁湖海域进行珊瑚产卵直播与精卵采集,除了当地珊瑚密度与多样性高,也邻近核三厂的出水口,形成独特的珊瑚生态环境。陈德豪表示,30年前核三厂启用时,温排水改变了当地的珊瑚生态环境,该区域存活下来的珊瑚,大多演化成较为耐热珊瑚个体,因此在这里采集精卵,就有较高的机率复育耐热珊瑚。
不过,核三厂预计将于2025年除役,原址将改建为太阳能光电场,届时人造的暖水流将会停止排放。陈德豪认为,该海域环境势必会有新的影响,珊瑚生态可能会出现另一波的演替,优势物种也可能会改变,仍要持续观察。
盼民众支持海洋保育政策 不用下海里也能保护大海
事实上,珊瑚目前面临的是复合性的危害,除了全球暖化及气候变迁,观光游憩、过度捕捞、海洋废弃物、海洋污染都影响着珊瑚的生长环境。
「珊瑚对光很敏感。」王立雪说,如果有强光照射,原本准备释出的珊瑚精卵又会缩回去,因此游客若要潜水观赏珊瑚产卵,应该避免使用强光直射,以免影响到珊瑚的繁殖情形。
「游客如果到珊瑚礁区戏水,要避免踩踏、破坏珊瑚。」陈德豪也提到,即使没有到海边,其实日常生活减少污染及废弃物仍可保护海洋生态,像是农药、化肥、有机质、塑胶微粒等污染物都可能会影响到珊瑚生态。
海生馆副馆长陈德豪表示,民众可以参与公民倡议及政策支持来保护海洋。摄影/孙文临
台达守护生物多样性 以「零净损失」为目标
台达电基金会指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的研究,全球有超过一半以上的GDP、大约44兆美元的经济价值仰赖着自然及其生态系服务。气候变迁已改变全球海洋、陆地及淡水生态系统,造成物种丧失、疾病增加,支持人类社会的众多生态系服务也持续减少中,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使自然系统面临崩溃的风险。
因此,台达于2022年通过台达生物多样性政策,与上游价值链伙伴共同合作,以达成「零净损失(NNL)」、「正面净值效益(NPI)」为目标。台达也接轨国际倡议,依循TNFD 方法学与框架,建立科学化基础,并加入TNFD论坛。
此外,台达也执行自然与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检视价值链与自然的关联,从中找出优先关注议题,并展开策略与行动,例如承诺RE100,为降低使用再生能源潜在的生态冲击,与生态顾问公司合作开发再生电力案场的「生态尽职调查流程与工具」,作为采购参考及复育依据。
张杨干表示,目前许多企业在做ESG时,通常都会从减碳着手,海洋议题则会被摆在比较后面,他希望能有更多企业共同来关注海洋危机及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