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在用车排放需加强闭环管理

为防治在用车排放污染,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建立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吹响了尾气排放超标车辆治理的冲锋号。这既是对汽车检测、维修行业的一次能力大检验,又是推进依法行政、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的重要途径。

加强在用车尾气排放治理势在必行

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亿辆,其中汽车2.7亿辆;载货汽车保有量达2944万辆,2020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量创历史新高;69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北京、成都等12个城市超过300万辆。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部分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直接影响群众健康。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0)》显示,机动车等移动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细颗粒物、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2019年,全国机动车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初步核算为1603.8万吨。汽车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等4项主要污染物均超过90%。按车型分类,货车排放的NOx和PM明显高于客车,尤其是重型货车;而客车的CO和HC排放量明显高于货车。按燃料分类,柴油车NOx排放量超过汽车排放总量的80%,PM排放量超过90%;汽油车CO排放量超过汽车排放总量的80%,HC排放量超过70%。占汽车保有量不足8%的柴油货车,排放了78.0%的NOx和89.9%的PM。另外,非道路移动源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近几年来,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但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下降幅度远低于其他污染物。北京、天津、上海等15个城市大气PM2.5源解析工作结果显示,本地排放源中移动源对PM2.5浓度的贡献范围为13.5%~52.1%。全面统筹油、路、车,建立严格的机动车“全防全控”环境监管制度,实施清洁柴油车、清洁柴油机、清洁运输和清洁油品四大行动,促进城市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势在必行。对尾气排放超标车辆进行维修治理直接关系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和公众生活质量,也关系到汽车后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闭环管理是I/M制度的基础

所谓I/M制度就是汽车排放检验与强制维修制度,其核心是通过对在用车排放性能进行定期检验及抽检,并强制对超标排放汽车进行维修治理,使其排放性能恢复并符合排放标准要求。《通知》明确落实汽车排放检验和排放性能维护修理的主体责任,实施汽车排放检验、维护和违法处罚联动管理,强化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的监督管理及工作要求,这一制度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I/M制度。

部分地区此前曾试点I/M制度,但有的地方由于管理不到位,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比如,长春市曾在2014年6月3日颁布《关于实施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与维护制度的通知》,但文件实施近两年,全市因检验检测不合格实施维修治理的车辆总量仅为两位数,最后无疾而终。实践证明,I/M制度的核心就是闭环管理,其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机动车尾气排放检验与维修治理的联管联控,建立起“检验检测-维修治理-执法督察”运行机制,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让超标排放的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管制和处罚,实现管控机制上的共建、共创和共享,真正做到“关住门、把好关”,杜绝检验检测机构弄虚作假和假治理、真糊弄的政府行为。

受利益驱动,当前汽车排放检验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严重,常见作弊方法竟达10余种。如果检测端的“放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排放超标车辆治理工作就不可能取得实效。因此,各职能部门在各个关键环节上,必须相互支持与配合。各地政府的信息监控网络系统,是实现4个管理部门涉及机动车相关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和制度运行的有效支撑,可对不合格车辆实施信息锁定和全程跟踪。在检验检测机构上传检验结果后,不合格信息即被锁定,并上传至公共信息网站,车辆所有人、公安车辆管理机关、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市场监督部门和具备合法资质的机动车维修企业均可获得相关信息;当车辆在维修企业修理时,信息平台就与交通运输部已搭建的“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平台对接,相关信息被车辆所有人和相关部门同时获得,实现阳光下维修,既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又让监管部门全程控制检验到治理的全过程

三措并举建立闭环管理机制

首先是管住源头。汽车排放检验机构应严格按照《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和行业相关技术标准要求,遵循规定的测量方法和限值实施检测。市场监督部门应严格查处检验检测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遏制虚假检测。生态环境部门应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惩治汽车排放检验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同时应增加投入,建立遥感测试中重型柴油车OBD在线监测和汽车排放检验监管相结合的监控网络,并利用测试和监测对排放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做认证性比对,强化监管措施和手段,倒逼检验机构不敢也不能弄虚作假。

其次是保证维修治理能力。维修企业应遵循《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利用《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对维修记录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公开,为车主提供便捷的维修服务。对超标排放车辆的维修治理,由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并在交通运输部门备案的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和从事发动机维修的三类汽车维修企业实施,并如实记录相关信息,出具《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与机动车环保检测平台实现数据交互,作为上线复检的依据,在制度和机制上杜绝虚假维修治理。交通运输部门依据《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和运政信息系统强化监管,严厉处罚违规行为。

对于不具备维护修理能力、用强制或虚假信息诱导欺骗的方式向托修方违规搭售排放维护修理项目或配件装置、有意夸大配件装置性能或维修效果、群众举报投诉多的汽车排放性能维护(维修)站,要加强监管和处罚,规范市场秩序。对使用假冒伪劣配件维护修理、破坏车载排放诊断系统、采用临时更换汽车污染控制装置等方式通过排放检验的行为,应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再则是堵住超标车辆逃遁之路。一是要通过政府管控信息系统,将车辆检验不合格结果上传至公安车辆管理机关,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二是通过管控信息系统的“维修治理锁”,车辆检验不合格即自行锁死,确保检验检测机构无法承担未经维修治理车辆的复检;完成维修后,由维修企业上传相关信息资料(包括视频、图片和与维修治理相关的参数,以实现消耗材料的追溯和责任倒查),开具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车辆后再解锁。已维修车辆须返回首次承检的排放检验机构进行复检。如果复检不合格,则由原维修企业免费重新维修;连续两次不合格的,可选择其他维修企业,费用由未能完成维修工作的企业承担,确保维修企业不敢造假,从而建立起有效的闭环监管机制。超标排放汽车经诊断后确实无法修复,或维护修理后仍然无法达到排放标准的,应如实告知托修方。

需和谐稳定推进I/M制度

《通知》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对推进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治理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好事务必办好才行,得讲究方式方法。

1.培养消费者良好的车辆使用、维护与修理意识

I/M制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且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各个关键性环节的处置是否妥当、是否符合事物运行的自身规律,各类矛盾的处理协调是制度成败所在。实施I/M制度,最重要的是培养消费者良好的车辆使用、维护与修理习惯,而不是等车辆出现排放超标问题后再去硬性治理。日常维护及维护作业质量是保障车辆技术状况的关键,是保障车辆尾气排放合格的前提和基础。排放超标的实质是发动机或发动机辅助系统(包括尾气排放后处理装置)出现了故障,如何精准诊断和正确排除故障是治理工作的核心。因此,应在汽车维修业培育“以养代修”的理念,规范推行“检测—诊断—维护—修理”工艺流程,积极推进并普及车辆维修的“三检制度”(即进厂检验、维修过程检验和维修竣工出厂检验制度),使车辆拥有良好技术状况成为常态。

2.推进I/M制度落地的四项原则

笔者认为,推进《通知》的落地工作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一是统筹兼顾,稳步实施。结合各地实际,引导具备维修治理能力的企业积极投入,稳步推进I/M制度;二是坚持标本兼治,闭环管理。要强化源头管控,建立机动车排放检验和维修治理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车辆运行、检验检测和维修治理闭环管理;三是规范经营,行业自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法经营、诚实信用、公平竞争、优质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四是强化监管,服务社会。建立依法行政、各司其职、监管到位、保障有力的综合执法模式,加强部门之间横向协作,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维护排放检验检测机构、维修企业和车辆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3.要重视维修人员素质和设备质量

在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维修治理方面,诊断技术和维修技工(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此外,维修治理的仪器设备、治理产品、治理技术也需过硬。政府应进一步规范在用车节能减排产品和技术的认证、推广,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积极寻求远程在线辅助诊断、维修技术,重视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寻求人才培养和技术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仪器设备的选择,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由维修企业自主决定,引导企业选择技术成熟、质量可靠、性价比合理的产品,不得强制干预企业选择仪器设备,更不能指定厂牌型号搞变相的强买强卖。据笔者所知,虚高的治理用仪器设备价格、夸大的产品治理效果、鱼目混珠的所谓“技术”已经出现,对此必须进行有效监管。尤其目前基层正处于体制改革过程中,部分设备生产厂商已经在设计和寻求利益传输链条,必须防患于未然。此外,维修治理网点的设立应通过信息引导实现统筹兼顾,避免一哄而上。

落实I/M制度将促进维修业转型升级

机动车维修业是重要的民生服务业,落实I/M制度对这一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鼓励维修企业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引导车辆所有人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企业进行维修,避免强制指定地点维修消费,应该让治理效果和消费性价比主导市场话语权。

在过去很长时期内,在用车尾气排放没有得到汽车维修业的重视,维修治理经验相对不足,中高端汽车故障诊断技术人员较为短缺。通过机动车排放超标治理工作,将推动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把重点放在培养具备检验、诊断能力的技术实用型人才上,培育更科学的车辆维修理念和工艺流程,促进汽车后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前所述,实施I/M制度需全社会养成良好的车辆使用、维护与修理习惯,在“以养代修”的理念支撑下,未来后市场的业态将由“以修为主”的大型、综合型汽车维修企业,转向“以养为主”的专项汽车服务企业,并朝品牌化、连锁化方向转型升级。这将导致后市场的岗位设置、工作内容、作业深度、作业方式、服务类型、服务理念等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对从业人员的核心技能要求也将从单纯的技术型人才向服务型人才转变。

(作者单位: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吴东风 《 中国汽车报 》(2020-11-09  0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