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发展要汲取 智能手机的经验教训
证券时报记者 陈霞昌
一家接一家的企业发布新款产品,发布会场面宏大,创始人豪言壮语,产品功能眼花缭乱,智能眼镜的景气堪比10年前的智能手机。有研究机构统计,目前国内有超过50个团队已经或者即将推出智能眼镜,既有华为、百度等科技大厂,也有影目、李未可等初创企业。这些企业,或自带流量,或巨额融资,对未来信心满满。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对智能眼镜取代智能手机持乐观态度,毕竟在形态上,戴一副眼镜比带着一部手机更轻便。用同创伟业智能终端投资负责人王晶的话来说,就是视觉和听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而智能眼镜离眼镜、耳朵、嘴巴都近,具备解放双手、提供沉浸式体验的独特优势。影目科技的创始人杨龙昇甚至认为,智能眼镜有可能取代平板电脑、智能手机。
事实上,智能眼镜企业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需要在人机交互的便捷度、电池续航、轻量化、显示效果、虚拟画面和现实场景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更大的提升。记者曾经体验过多款智能眼镜的实时翻译功能,简单的对话效果尚可,一旦涉及较为专业的会议,体验就极为糟糕。
智能眼镜企业可以从智能手机行业的成功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依靠电子行业完整的产业链,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是中国手机品牌成功的起点,然后通过不断升级迭代,逐渐实现品牌高端化,最终拿下全球市场。
不可否认,当前大部分国产手机品牌依然严重依赖于海外芯片和操作系统。只有华为打造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智能手机,但发展历程充满艰辛。
除此之外,中国的智能眼镜品牌仍然需要推出更多“仰望星空”、足够科幻的产品。以目前中国企业的“内卷”能力,智能眼镜复制智能手机的成功,应该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