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可成为环境永续方案?「森林碳汇」的真相

台湾将「森林碳汇」列为2050净零排放的目标之一 (图片来源/pexels)

台湾将「森林碳汇」列为2050净零排放的目标之一,不过,森林固碳是否能够抵消碳排值得探讨。

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张世杰表示,在讨论减碳量及排碳量时,需注意是否为碳或二氧化碳。森林碳汇是指每年1公顷的森林,所能吸存的碳或二氧化碳。1个单位的二氧化碳假设为44 公吨,其中碳有12 公吨、氧则有32 公吨,因此,要先注意单位是否为「二氧化碳」或」碳」。

然而,碳汇与碳权并非等同概念,需透过「碳抵换」将碳汇转换为碳权。在台湾,现有的天然林无法转换为碳权,原因在于需符合4大标准,包含造林面积超过0.5公顷、符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森林的定义、为人造林且持续生长,以及仅有23岁树龄的新植造林。

虽然既有森林有已固碳计算,但根据台湾本土方法学,仅新植树木才能获得碳权。张世杰解释,碳权来自大气中「永久移除」,以及改变土地用途而「避免排放」的二氧化碳。因此,国际上确实有机制可维护既有林地评估碳汇,但就台湾而言,只有新植树木才能被计算为碳权,效益有限。

碳权虽然重要,碳抵换也确实可作为短期应对之道,但此种方式可能使企业忽略价值链管理的重要性。张世杰强调,「森林碳汇」虽有效,但企业最终仍需回归生产过程,而不是只有植树造林;企业应设定实际减排目标,例如升级设备、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再生能源等。

绿色和平组织呼吁,企业应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并督促政府制定更完善的碳定价制度,以实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永续发展有许多策略,但无论何种方式,都须透过社会共同行动,才能真正应对气候变迁的挑战,达到环境永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