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或成今年第一大用钢需求 钢铁行业进入减量发展、存量优化阶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 实习生刘梦生 北京报道10月25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召开三季度信息发布会。前三季度,粗钢表观消费量下降6.2%;累计出口钢材8071万吨,同比增长21.2%;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289.77亿元,同比下降56.39%。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表示,今年初以来,钢铁行业进入减量发展、存量优化阶段的特征更加明显,国内需求强度进一步减弱,粗钢表观消费量降幅大于产量降幅供需矛盾突出,钢材价格持续低位,钢材出口增加,叠加原料价格易涨难跌等因素影响,行业利润同比明显下降,行业运行持续呈现高产量、高成本、高出口、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局面,企业把握生产节奏难度加大加强自律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在此背景下,中钢协呼吁,钢铁行业要加强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加快研究推进产能治理和联合重组;落实“鼓励高端、限制低端、打击非法”的出口原则;持续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极致能效、绿色低碳发展。

制造业用钢或将超越建筑用钢

当前钢铁行业需求不足问题依然明显。中钢协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粗钢表观消费量下降6.2%。8月、9月,粗钢表观消费分别下降了13.5%、11.1%,连续两个月出现两位数下降,供需动态平衡的压力明显加大。

据世界钢铁协会发布的短期需求预测,预计中国钢铁需求2024年同比下降3%,2025年下降1%。

“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我们目前钢铁需求的下降主要是来自于建筑用钢,一个是因为房地产的下行,另一个是因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建设强度在减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市场调研部主任石洪卫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粗钢产量下降近2800万吨,但是钢筋产量减少2700多万吨,配套钢材料减少400多万吨,合计约3100多万吨,说明制造业用钢需求逐渐走强。

姜维指出,目前建筑用钢需求下降但有望边际改善,制造业成为支撑钢材需求的主要动力,尤其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光伏产业等加快发展将有力拉动相应品种钢材需求,钢铁需求结构重心正在逐步向制造业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地积极推进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也势必会对钢铁的供需形成新的影响。

石洪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制造业和建筑业钢材需求的2023年占比分别为48%和52%,而今年“两新”政策将推动制造业用钢进一步走强,预计今年将各占“半壁江山”,甚至制造业用钢需求占比可能进一步上升。后续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城镇管网改造项目的落地,建筑用钢的下降趋势有望逐渐止步。

与此同时,大量的老旧设备和消费品报废之后,废钢资源回收压力也必然会提升。

石洪卫指出,废钢行业过去的回收体系呈现小散乱的现象,现在逐渐在规范化,逐渐向废钢回收的产业化、产品化、区域化的三化方面提升。目前国家已经组建成立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全国废钢资源的回收体系,推动相关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优化。

与内需情况形成反差的是,钢材出口正呈现量增价减的情况。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累计出口钢材8071万吨,同比增长21.2%,但出口均价770美元/吨,同比下降21.6%,但比同期国内钢材均价仍高39.5%。

姜维坦言,我国钢材出口维持较高水平引发国际市场的关注,遭受贸易救济原审案件明显增加,目前已达23起,全年预计超过25起,超过前3年贸易救济原审案件的总和。我国对其出口钢铁数量小、市场占比低的加拿大无视世贸规则,拟对中国钢铁征收25%的附加税。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迹象明显,多种形式贸易壁垒加速构建,钢材出口面临的风险挑战正在累积。

“开展高端钢铁产品出口退税非但不会造成出口大规模增长还将有效抑制低端产品出口。钢铁企业对于争取高端钢材出口退税、加大力度打击非法出口、有选择有组织地应诉国际贸易摩擦等诉求强烈。”姜维呼吁,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形势下,钢材出口“量增价跌”情况不可持续,出口工作要切实坚持鼓励高端、限制低端、打击非法的原则,尽早实现规范、有序、平稳出口的目标。

联合重组机制正在抓紧研定

中钢协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289.77亿元,同比下降56.39%;平均利润率为0.64%,同比下降0.72个百分点。

利润下降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价格的波动。据中钢协监测,前三季度,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平均值为103.66点,同比下降7.67%。其中,长材指数平均值为106.33点,同比下降8.32%;板材指数平均值为101.88点;同比下降9.61%。9月第一周,CSPI跌至90.42点,为近7年的最低水平。

反观成本端的铁矿石价格,前三季度我国铁矿石进口均价为111.6美元/吨,同比下降0.8%,降幅明显小于钢价降幅。

姜维表示,钢材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相较铁矿石易跌难涨,铁矿石价格则处于相对高位且易涨难跌。主要原料成本高企导致钢铁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今年上半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1.1%,国际四大矿山的销售利润率在25.5%~45.0%,产业链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出台提升了钢材市场的预期和信心,也扭转了此前钢材价格持续下滑的局面。近期国内钢厂大幅上调11月份出厂价。宝钢、鞍钢、本钢等国内一批大型钢铁企业公布了2024年11月份产品价格政策调整信息,均在10月份的基础上大幅上调了出厂价,每吨最高上调600元。

“这个回升实际上是在钢价极低的情况下的一个反弹,也反映了市场的整体预期。”石洪卫说。

在10月24日召开的三季度部分钢铁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上,不少参会代表均对四季度运行表示谨慎乐观的看法。他们认为,尽管9月底钢价短期内出现快速大幅上涨,但钢材订单并没有明显变化,大家认为这只是国家一系列积极的货币和财税政策预期的结果,钢铁行业供需形势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第四季度,钢价有望迎来阶段性反弹机会,但不是反转,钢材“供强需弱”态势将长期存在。

姜维坦言,当前钢铁市场新的供需动态平衡基础尚未形成,市场稍有好转就冲动生产,只会加剧供需矛盾,最终打压价格、再次陷入“越产越亏、越亏越产”的困境。从数据看,钢铁企业仍存在进一步自律降库存的空间,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自律,以实际有力行动共同维护行业平稳运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在会上了解到,目前中钢协正在加快研究推进产能治理和联合重组。

一方面,8月份工信部已暂停公示、公告新的钢铁产能置换项目:堵上新增产能的入口;另一方面,还要尽快建立已有产能退出机制,创造条件引导落后产能退出,促进钢铁产量导向优势产能。同时,坚定不移推进联合重组,坚决防止重组过程中将大量无效产能甚至“僵尸产能”复活,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共同推进。中钢协已着手加快相关研究开展专项调研,研究提出促进联合重组和完善退出机制。

中钢协规划发展部主任王滨坦言,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十大钢铁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40.9%,而相比之下,其他发达国家前两至四大钢铁企业的市场份额则在65%~85%之间。这意味着,中国钢铁行业在行业集中度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我们调研发现,不少企业有能力有意愿通过主动联合深入争取新的发展机遇,获取新的发展空间。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消除非市场的因素障碍,促进联合重组和完善退出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王滨说。

姜维表示,当前,钢铁企业对行业进入“减量发展、存量优化”发展阶段已经形成共识,对“三高三低”运行态势的严峻性已有充分认识,对加强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必要性高度认同。

中钢协将成立电炉钢分会

生态环境部近日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明确建材(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电解铝)行业基础条件成熟,可从2024年度起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管理,届时全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将达到约60%。

目前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极致能效工程仍在持续推进。截至10月8日,共有159家钢铁企业(包括一家球团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其中,114家企业全过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5.17亿吨,吨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约469.73元。

“今年就会成为钢铁行业的首个管控年度。明年开始到明年年底以前要完成首次的履约工作,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已经进入到实操阶段。”中钢协副总工程师黄导介绍,“低碳排放钢评价方法”钢协团体标准、第一批8个中国低碳排放钢产品目前已正式发布,为绿色贸易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中钢协正在组织制定配套的工作办法,后期将有序开展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相关工作。

而在电炉钢的冶炼方面,由于国内废钢积蓄量不足,当前电炉钢冶炼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国内的电炉钢短流程炼钢的产量不到全国的10%,远低于美国的68%,欧盟的40%,离我国“2025年实现电炉钢产量占粗钢产量15%”的目标也存在一定距离。

石洪卫透露,目前有关成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电炉钢分会的议案已经审议通过,目前正在推进各项筹备工作,计划在年底前正式成立。

“全行业有很多独立电炉钢企业,但这些企业目前多数都不是钢协的会员企业。”石洪卫表示,成立电炉钢分会可以将全国的主流电炉钢企业都吸纳到该体系中来,同时也鼓励设计、研发、装备制造等电炉钢产业链企业也加入电炉钢生态圈,从而全面推动电炉钢领域的总体规划、政策优化、技术创新、标准提升、品质改善、装备升级、废钢相关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