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交往应成连接中西的桥梁

两人撰文称,50年过去了,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4倍于德国,世界格局中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令西方一些人对中国产生焦虑,中美博弈及俄乌冲突等因素都对中德关系产生一定影响,西方「民主VS威权」的叙事方式也使得一些德国政界人士看待中德关系时严重意识形态化,德方对华「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华的客观认知,中德关系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以史为镜,在中德关系史上,翻译家卫礼贤是一位值得追念的人士。1910年-1930年,他将中国重要的古代典籍大规模译成德文,出版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宗教和哲学」源流丛书,包括《论语》《道德经》《列子》《庄子》《孟子》《易经》《吕氏春秋》和《礼记》,将中国古老的精神财富带给现代的欧洲读者,开创20世纪「东学西传」全新篇章。

两人的文章表示,1928年卫礼贤在〈东方精神之于西方更新的意义〉一文中指出,东方精神将能够从两方面启迪西方,一是「坚定我们生命的核心」,那就是爱,即孔子说「仁者爱人」,这种爱扩展到全人类便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二是强调有机生命观,「使人在面对机器和科技进步时归于正位」,人主宰物,而非物主宰人。

在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卫礼贤于1923年成立北京东方学社。卫礼贤也因此被东西方知识分子如赫塞和季羡林等共同誉为「中国在欧洲的精神使者」。

两名学者强调,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都在各自的发展史上为世界贡献了卓越思想和文明财富,中德关系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它更具有全球意义。百年前卫礼贤通过搭建东西方交往的桥梁促进东西方精神世界的互相启迪、相互成就、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