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QE要来了?经济学家称当前央行购买国债的可能性非常小
近日,有关央行将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的消息在市场上传得沸沸扬扬。分析师指出,法理上央行有买卖国债的合法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或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短期来看,央行可以继续使用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来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无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的必要。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规定,人民银行不得直接认购、报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即禁止央行在一级市场中购买国债。不过,人民银行在二级市场上参与国债交易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一部分。《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三条列示了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的六种货币政策工具,其中就有“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理论上来说,央行购买国债,相当于向市场注入基础货币,增加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同时,央行购债有助于降低国债收益率,进而降低整个经济的借贷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
2000年前后,人民银行曾多次开展现券买卖操作,现券买卖的对象包括国债、国开行债券和进出口行债券。但2003年后,央行基本就暂停了现券交易,除了购买特别国债外。原因是2003年开始,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占款的大幅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泛滥,货币政策以回笼和对冲流动性为主,主要工具是发行央票和正回购操作。
另外,分析人士指出,现券交易是长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如果选择现券交易为流动性收放工具,则要求频繁进行大规模的债券买卖,央行操作成本和对债券市场冲击不可忽视。即便是在2002年现券交易较为频繁的时期,债券买入和卖出规模也远低于回购操作。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长期来看,国债将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如债券利率与信贷利率联动等。另外,随着降准空间一再压缩,购买国债也可以成为调节货币供应的潜在手段。
以下是部分机构和经济学家观点
连平:央行扩表购买国债的可能性非常小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周五在“2024年度大湾区财富管理论坛”上指出,从必要性角度看,美国等国家实施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是因为没有其他办法、途径、工具和手段。从当前中国情况来看,则没有必要,比如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下降的空间,没必要动用QE。其次,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到的许多重大政策都是中长期的,但是,有一句非常少见但重要的话,就是“要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这也意味着进行QE投放的可能性非常小。
东吴证券:当前还未到央行大规模直接购买国债的地步
买卖国债长期以来是央行分内的工作,但是在特殊的时点确实容易让人读出特殊的意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一句讲话“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引发了市场的热议——财政货币化和央行大放水要来了?毕竟央行第一次在公开市场业务中直接购买国债发生在1999年,彼时国内也面临着物价疲软、长期建设国债连续发行的情况。对于财政货币化,我们认为,这并不是禁忌。但对于“央行大放水”,我们持谨慎态度。“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这句话放在当前,更现实的意义可能在于央行今年在流动性层面会更加配合国债的发行,以及为超长期国债的定向发行留出空间。美、日两国央行开启购债的时点有两大共同的特点: 一是宏观经济承压,二是央行已经没有降息空间。结合海外经验,我们认为当前还未到央行大规模直接购买国债的地步 。
长江证券:过度强调大财政有资源错配的风险
从优点来看,央行购买国债,相当于为市场提供了一种长久期、稳定的流动性补充,随着降准空间的压缩,央行购债弥补了当下国内除了降准之外,流动性补充偏短期的缺陷,这对于市场而言,显然是一个积极信号。但也存在隐患,学术界对于现代货币理论的诟病在于,若央行购债力度、久期不够审慎,容易导致“大水漫灌”,进而引发通胀,同时过度强调大财政,也有资源错配的风险。2013-2014年,央行之所以在外汇占款下滑之后,采取公开市场操作、MLF等短久期的形式进行流行性补充,就是为了控制对于经济调控的力度,防止“大水漫灌”。
兴业证券:买卖国债可能成为调节货币供应的潜在手段
在我国,降准空间日益珍贵,公开市场操作对金融机构抵押品形成消耗,买卖国债可能成为调节货币供应的潜在手段。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经济体央行持有国债占国债余额比例各异。截至2023年末,日本央行持有国债约占国债余额的46%,美联储占比约为18%,韩国央行占比不足3%。欧洲央行通过资产购买计划持有的德国国债、法国国债和意大利国债,分别占各自国债余额的15%和5%左右。我国央行对政府债权约占国债余额的5%左右,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华泰证券:将国债操作纳入常规工具箱对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有一定益处
短期内,即使央行重启国债操作,也可能需要考虑货币政策对内保持物价稳定、对外保持汇率在合理波动区间的制约。然而,中长期看,如果将国债操作纳入常规工具箱,对于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平滑货币政策操作,以及对国债市场的长期发展都有一定的益处。由于财政政策直接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政府存款,以及社会融资中的政府债净发行分项,对货币政策操作会带来一定的扰动。如果央行将国债操作纳入常规工具箱,财政和货币政策可能会加强沟通和协调。目前央行进行基础货币投放工具的久期较短,且容易造成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之间的流动性分层。如果国债操作能部分替代其他基础货币投放手段,或将有利于拉长流动性投放的久期及扩大交易对手方,或有助于平滑市场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