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现实观照暨《珠峰海螺》研讨会召开

时值秋分,天高气爽。2023年9月23日下午,“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现实观照暨《珠峰海螺》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中文系156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联合主办。数十位中国当代文学著名评论家、学者、出版人荟聚一堂,围绕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如何关注中国的现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写作如何处理新现实、中国当代文学从乡土到城市的转向、《珠峰海螺》在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的个性、从《7+2登山日记》到《珠峰海螺》看黄怒波的登山与极限写作等五个主题,展开了深度研讨。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晓明主持上半场研讨会。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首先致辞,王博副校长联系黄怒波多次登顶珠峰、并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带领山鹰社登上珠峰的经历,指出《珠峰海螺》在题材与精神上展开了独特的探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主持上半场研讨会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致辞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随后致辞,她表示,黄怒波先生的《珠峰海螺》兼具史诗性和可读性,小说在生命探索和精神探索上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为文学表现的内容提供了独特的经验。贺桂梅书记也代表中文系祝贺系友黄怒波先生小说出版,同时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支持本次研讨会。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致辞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介绍了《珠峰海螺》的出版情况,她表示本书经过十年的潜心书写和打磨终于面世,是一部充满了激情、热血与力量的生命之书,是一部中国版的《老人与海》。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介绍《珠峰海螺》出版情况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谢冕先生随后发言,他是黄怒波先生的博士导师。他表示,当代的诗歌和小说正在远离当代人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珠峰海螺》展现了商战和登山两段活生生的经历,填补了人们阅读经验的缺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谢冕先生指出,黄怒波不仅是登山家、企业家,也是作家和诗人,用自己的体力、汗水甚至泪水在有限的生命中做了许多常人难以完成之事,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他极为看重的。谢冕先生的夫人陈素琰也来到会议现场,她由衷地称赞《珠峰海螺》中描写藏族牧民生活的段落,这些文字用平实的语言写出牧民的平常生活,给了她很大的阅读满足感。

谢冕先生发言

陈素琰女士发言

作为本书出版的重要见证人,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副总裁潘凯雄先生表示,自己见过的原稿字数在150万字以上,经过数年的反复打磨、删削,最终呈现出读者如今看到的《珠峰海螺》,他极力肯定了黄怒波先生面对写作的虔诚态度。

潘凯雄先生发言

西藏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吉米平阶先生从“登山”的艰难说起,高度评价了《珠峰海螺》给人的价值和启示:这不仅是一部登山的指南,也呈现出人如何战胜自己、获得涅槃新生的过程。

吉米平阶先生发言

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蒋朗朗先生分析了《珠峰海螺》双线并进的叙述结构,指出小说讲述的起点貌似平常,但作者亲历感的驱动让读者沉浸于登顶高峰和搏杀商海的情节,这些情节谱写了人生经历的不凡。《珠峰海螺》用亲身经历的姿态讲述了现实的不凡故事,呈现出当代文学作品少有的维度和标高,具有时代的厚重感。

蒋朗朗先生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先生认为,《珠峰海螺》是一部当代的传奇小说,书写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大历史,作为作者的同代人,他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同身受。

程光炜先生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先生表示,主人公英甫的三重身份——征服珠峰的登山者、沉浮商海的企业家和隐性的诗人,都与作者黄怒波先生本人的经验遥相呼应,小说对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刻画也极为精到。

张清华先生发言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分析了小说的多条线索,他认为《珠峰海螺》对中国当代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观照和书写,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经济时代描写的空白。

王春林先生发言

陈晓明教授对上半场研讨会作了总结。下半场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主任吴晓东主持。张陵、贺绍俊等多位学者、出版人围绕黄怒波的写作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处理新现实等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主持下半场研讨会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先生表示,从黄怒波的作品中能够读到一种巨大的空间感,他的《7+2登山日记》与《珠峰海螺》都提供了寻常人难以捕捉的经验,这足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张陵先生发言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先生指出,黄怒波的企业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使他打通了文学与新现实之间的阻隔,为新现实找到了一种最恰当的文学表现方式。

贺绍俊先生发言

白鹿书院常务副院长邢小利先生将《珠峰海螺》概括为“关于生命和生活的非凡启示录”,小说是一部有难度、有高度、有深度的哲思之作。

邢小利先生发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姜涛先生比较了黄怒波同期写作的《珠峰海螺》与《虚无与开花》,二者虽然一是长篇小说、一是当代诗歌批评,却有一种内在的同构性。

姜涛先生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先生开掘了《珠峰海螺》内蕴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动力,认为这种书写会伴随和推动新的语言与新的文体形式的诞生。

杨庆祥先生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先生从五个维度系统性表述了新现实的内涵,认为关于新现实的写作需要有新的形式、新的形象与新的价值观念,而《珠峰海螺》正是体现出了一种当代文学的新的潜能与可能。

刘大先先生发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先生认为《珠峰海螺》在日常与世俗中发现传奇性,小说对商场中人和事的独到描绘,提供了一种把“商业小说”写得有深度、有文学性的写作方式。

丛治辰先生发言

研讨会最后,《珠峰海螺》的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系友黄怒波先生发言。他追忆了《珠峰海螺》的创作过程,这部小说的许多部分都取材于他及周围的真人真事,他认为把主人公英甫这样的民营企业家置于凶险极限的商战和山难场景中,有助于表现出时代的英雄气质,中国当下社会也非常需要英甫身上的企业家精神。黄怒波先生衷心感谢恩师谢冕先生对他的指导,感谢潘凯雄先生、张陵先生在小说的写作与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帮助,感谢举办本次研讨会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与到场的各位嘉宾,并表示自己将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开掘历史、现实与人性的深度。

黄怒波先生发言

最后,吴晓东教授对整场会议作了精彩总结,并对所有出席嘉宾表示感谢。傍晚,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现实观照暨《珠峰海螺》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