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 · 青铜匜卷》《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 · 两周装饰艺术卷》出版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总计30卷,目前已经出版20卷,平均每卷字数为30万字—50万字,是国内第一套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综合研究的重要研究性著作。本套丛书全面、系统整理了青铜器资料,在充分吸取古今中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组合关系等方面作全方位考察和研究,并试图总结出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产生、发展、消亡的基本途径、规律、特点及其原因。最近,系列丛书又添新员: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 · 青铜匜卷》

1

青铜匜是两周时期重要的礼器,既见于考古资料,也见于文献记载。早在北宋时期,金石学家就已经注意到了匜这种器物,并对其定名与功用做了定义。此后清代以及近现代学者陆续对匜有过不同程度的著录与研究,使匜类铜器的研究概况逐渐明晰起来。但不足之处在于,前贤们的研究只是针对某件匜的个论或者是部分匜的专论而言,并未对所有的青铜匜有过一个全面的整理与研究。如此,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迄今为止,到底有多少青铜匜?它存在几种形态?流行时代如何?定名与功用如何?地域分布如何?器形演变如何?在铜礼器中的地位如何?等等,都是没有解决或者至少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青铜匜重新做一个全面的收集与整理,并进行相关的研究,目的在于摸清青铜匜的家底,搞清楚学界的研究状况,以便为学界对匜类铜器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份可资参考的数据资料。

本书收集的对象主要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铜匜,秦汉时期由于青铜器走向衰落,匜类铜器生活化,所以本书对秦汉时期的匜不再收录。对于考古出土的匜,采取应收尽收的原则,除图像铭文资料明确的匜外,对于一些图像、尺寸未发表的匜,也全部予以收录。对于传世的匜,则谨慎一些,特别是一些宋、清金石著录中的仿古器,或者是款识类著作中只定名为匜,而没有提供图像资料的器物,如果不能确定是两周时期的匜,则不予收录。

通过本书的整理与研究,我们基本上搞清楚了两周青铜匜的相关情况;共有836件,其中有铭文的185件。大致可分为蹄足匜、环足匜、圈足匜、平底匜、地方特征匜、特殊类型匜6个大的类型。其初现于西周中期,发展于西周晚期,繁荣于春秋早中期,在春秋晚期达到鼎盛,在战国时期趋于衰落,西汉中期以后走向了消亡,期间经历了由礼器到生活实用器的转变过程。其在社会生活中主要充当水器的角色,间或还作为酒器、盛食器或温热器来使用,多用于祭祀、盥洗、洗浴、出行携带、媵嫁等场合。在墓葬当中多与盘、盉、洗、鉴等形成水器组合。遍布中国境内7个文化区,在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文化特点。它在兴起过程中受到了觥一定程度的影响,继而又很快摆脱了这种影响。它与盉既有着形态上的差别,但又有着功能上的联系。它在周人贵族重视水器的礼仪制度下,受瓢的启发而产生,又随着战国以后周礼的崩坏、漆木器的挤兑以及铁器时代的到来而消亡。它虽然体量小巧,但实用性强,行用范围广,上至诸侯国君,下至元士贵族,无不对其青睐有加,因而它是两周时期十分重要的礼器。

书号:978-7-03-073122-7

定价:268元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 · 两周装饰艺术卷》

2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文物、考古领域对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研究多侧重于其历史价值。在铭文、器型、纹饰等方面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铜器的断代价值及铭文对三代史实的印证,而对其艺术风格的研究甚少。在美术史领域,对这一时期青铜器艺术价值的研究,亦有著述,但除了各种艺术史的通论著作有所涉及外,专论性著作很少,而且在专论著作中,也以个例分析加风格概述的方式为多。

从学科发展来说,目前比较欠缺的是对商周青铜容器考古学领域及美术学领域的交叉研究,因此在以下方面存在着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即立足于考古学与史学材料,以青铜容器的考古断代成果为基础,同时运用艺术分析方法,系统梳理商周青铜容器装饰艺术风格演变的时间线索和变迁规律,深化对先秦美术特别是工艺美术发展状况的研究;通过对商周青铜容器装饰艺术演变规律的研究,探讨它与先秦社会文化、习俗包括审美风尚的关系,以及其对后来中国艺术及社会风俗的影响。

本书以两周青铜器装饰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周青铜容器的造型设计、器表装饰、地域风格及审美观念与装饰风格的嬗变等方面的系统考察,力求在宏观把握两周青铜器装饰艺术总体面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周青铜艺术丰富内涵的认识和探索。

书号:978-7-03-075167-6

定价:228元

本文由 李茜 董苗 摘编自 张懋镕 主编 王宏 阴玲玲 著《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 · 青铜匜卷》;张懋镕 主编 曹芳 著《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 · 两周装饰艺术卷》两书。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赛博古公众号

微信号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