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 熬得住寂寞,抓得住灵感!王建宇院士传授年轻人“八条经验”

今天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就在航天日前夕,中国科学院院士、“墨子号”卫星总指挥王建宇走进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青年说”现场,和青年航天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勉励他们朝着向往的目标默默前行。“希望你们既能熬得住寂寞,又能抓得住一闪而过的灵感。”

航天是对“万无一失”要求最苛刻的工作之一

“航天几乎是对‘万无一失’要求最苛刻的工作之一了。你能获得99次成功,但或许唯一的那次失败就发生在天上。”从“嫦娥”上的激光高度计,到“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再到“太极一号”引力波探测卫星,王建宇的“总师生涯”随着中国空间探测事业的发展,不断挑战新高度。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阔步前行。诸多空间技术成果为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航天人永恒的责任,也是毕生的追求。

“仰望着绿色的‘墨子号’缓缓划过浩瀚的夜空,她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王建宇动情地回顾,“接到‘墨子号’的研制任务时,扣着理论极限的技术要求,当真让我倒吸一口冷气。”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就好比在万米高空高速飞行的飞机上,同时向地面两个旋转的投币口细长的储蓄罐扔进一个个硬币。储蓄罐的投币口是细长的,相当于光的偏振,它是有方向的,硬币要把方向对好才能扔进去,而且不是扔一个,要两边同时都扔准才行,“这种高精度要求成为卫星工程研制中的重大挑战之一”。

然而,经过多年努力,“墨子号”成功了!这颗太空最耀眼的“科学之星”在太空中树立起了一座醒目的里程碑,为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走到国际领先做出了重大贡献。

“过来人”与年轻人分享“八条经验”

在航天领域耕耘数十载,王建宇也将自己总结的成功经验与年轻人倾囊分享:“第一,原创的科学思想是灵魂;第二,管理层的快速决策;第三,兵团式的多团队联合;第四,科学家团队和工程师团队一定要互补;第五,长期支持,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第六,宽容失败的文化;第七,多元化评价机制;第八是在破坏性创新中发展高技术。”

他告诉年轻的航天人,科学研究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神秘而总是充满惊喜,更多的时候是在解决不了问题的苦恼中度过。“希望你们既能熬得住寂寞,又能抓得住一闪而过的灵感。”

同样在航天领域摸爬滚打几十年,为我国“神舟七号”飞船伴星、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等一系列任务做出重大贡献的微小卫星创新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朱振才勉励青年航天人,身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要坚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方向,深耕卫星研发业务,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祖国航天事业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合党史学习与自身航天工作,青年党员张昱、方禹鑫、李敏则表示,新时代航天青年将传承五四精神、勇担青春使命、奋发向上。

作者: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图片来源: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