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做客央视《新闻1+1》,指导考生科学报志愿!

6月18日,央视《新闻1+1》以“高考填报志愿,如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为主题,就相关热点问题连线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为考生科学报考做出指导。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tag.

主管部门和高校怎样升级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2024年,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开通“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提供专业介绍、志愿推荐、心理测评、就业去向等多种功能,为考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参考。同时,各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结合实际,研发完善了志愿填报信息服务系统,免费向考生开放。

陈志文表示,教育部系统推出的平台,推进了个性化的服务,是很大的进步。他希望学校在相关的服务上,语言不要过度体系化,能让家长听得懂、看得明白,这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考生和家长怎么选择志愿填报工具?

陈志文总编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尽量选择权威和官方的信息。

第二,防范过度营销或者焦虑营销。如果有一家机构说500分可以报600分的学校,基本就可以放弃了;还有些神神秘秘说掌握内部信息,知道哪个专业未来一定好,对于这一类的,大家也可以放弃了。

第三,志愿填报是一次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进步的机会。信息是开放的,家长们要去做功课,提高专业能力,提高判别能力。志愿填报咨询方案只是用来参考的,最终的决策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完成。从这个角度来讲,他认为家长只是简单地出钱咨询机构,给孩子做一套志愿填报方案,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如何看待高校放松转专业的限制?

近日,全国多所高校官宣:进一步放宽本科生转专业限制。

陈志文表示,今年的转专业政策是对公众更在乎专业的积极回应。因为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近两年学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上特别重视专业的选择,这时候高校做出了积极的反馈。

对于学生来讲,学生刚进入大学很多认知是欠缺的、不成熟的,甚至会对专业和行业有误判,进了大学之后会有新的认知,这时候有新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高校来讲,放松限制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助推器。学生和家长来投票,迫使学校放弃一些并不适合社会需要或者国家战略需要的某些专业,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